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冲刺阶段时评精选(三十一)中国年,为世界开一扇窗(新语)(有删减)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8日 12版)一根竹签,一撮麦芽糖,轻轻一吹,便化出惟妙惟肖的生肖糖人;笔走龙蛇,翰墨飘香,一个个“福”字跃然纸上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不仅充盈在国内大街小巷,也延伸至海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窗。透过这扇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可亲、可感。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推出“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华侨华人自发举办春节联欢会和庙会,剪纸、花灯等中国元素走入了海外商场街道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承载着“团圆和谐”“亲情友爱”“和合为贵”的中国文化理念,也温暖着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如今,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已经把中国春节确定为本国法定节日,共同祈愿团圆美满、品味春节韵味。打开这扇窗,现代中国的面貌也更加清晰。飞驰的高铁上,海外工作的中国人踏上了回乡之旅;南半球的某间屋子里,侨居于此的一家人收到了网络购物来的中国年货;大年三十,外国人通过网络视频看中国春晚、参与抢红包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浓缩在一个个鲜活的画面里。由此,外国民众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对中国的印象,看到了一个客观立体的现代中国。透过中国年,中国人的形象也更加丰满。春节期间,中国人要走亲访友、说吉祥话,其背后是对团圆和幸福的渴望;除夕宴上,各种餐桌礼仪,反映着数千年来养成的勤俭品质,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春节活动,外国人逐渐了解这些中国习俗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过年于我们自己,是一份记忆、一份情感。于世界,则是一扇风景越来越美丽的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勤劳团结的中国人民在这里,创新开放的中国也在这里。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开窗”看中国。(三十九)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人民论坛)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人民日报(2019年02月01日 04版)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领袖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领袖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领袖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四十)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节选)(人民论坛)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老家朋友发来一个视频链接,点开发现邻村自导自演的“村晚”好生热闹,节目有流行歌曲、广场舞、诗歌朗诵、魔术,也有豫剧选段、古筝演奏、武术表演、自编“三句半”。通过网络直播,外地游子同样分享到家乡的甜蜜幸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事实上,春节文化一直在维新不已。改革开放40年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如果说传统性是春节的精髓,那么时代性就是春节的生命。守护好作为文化传统的春节,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发展好引领时代潮流的春节新文化,便能让传统之花永开不败,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让我们相聚春节时光里,一起重温情感认同、夯实文化归属,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升级”我们的文化供给(新语)2019年02月21日06: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一部让地球“流浪”的电影,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票房突破40亿,热度持续至今;一次让故宫“灯如昼”的活动,“霸屏”朋友圈,也成为元宵佳节一种新的浪漫表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是今年最新的文化亮点了,强烈建议大家记下来】人们日益爆棚的精神文化需求,显露出巨大的爆发力和推动力。而这种喷涌的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渴求,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供给和表达方式需要不断“升级”,来进行及时的响应。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近些年火热的文化类节目也在创新升级。刚刚结束的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在赛制、舞美等方面有不小的创新,还突出了诗词的“日常生活化”和“传统文化性”,首次增加传统诗词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题,生动展现经典诗词活在当下的魅力。中国诗词大会就在这个方向上发力。【诗词大会的例子也是一个文化类常用的例子,可以借鉴一下这一段的说法,对诗词大会作创新表述】去年走红的文化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今年也“更现实”,第二季不仅继续用“声音飙戏”,还别具匠心地把拟音师邀请至舞台,将这一群“声音的魔术师”展现给观众的同时,也真实呈现他们面临的生存危机:从业者寥寥,技艺面临失传。这种关注现实、聚焦行业的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一项技艺的复苏,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发展。也要看到,在广袤的乡村和偏远地区,文化供给还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有硬件缺软件、有人气缺人才、有内容缺精准种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来解决。而解决的方子,就在“升级”二字:升级理念、升级机制、升级创作、升级表达,让文化内容更丰富多样,让传输机制更通畅便利,让表达形式更灵活亲切。文化供给“升级”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取得的进步,可喜,但不能止步。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仅“火起来”,更要“一直火”。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流行体”,更要“走心体”。我们要通过供给的提升、表达的创新、意识的进步,来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饱满的文化热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文明素养的提高。也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共推中华文化走近民众,走向未来,响应这个伟大的时代。让博物馆热走向深入(节选)今年春节假期,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统计,七天共4.15亿的旅游人次,其中40%以上旅游人次走进了博物馆,足以说明当前博物馆参观的热潮。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正迎来多年罕见的参观热潮。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突破10亿人次。【这个数据分析比较简单,可以记一下,用数据来说明“博物馆热”】参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人民日报评论: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感动?2019-02-26回望2018年,有哪些面孔让我们凝视?有哪些声音让我们倾听?有哪些瞬间让我们心动?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提起他们,我们的心都会被久久触动。最近,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人走上舞台、接受致敬,一股体味感动、仰望崇高的暖流也在网络上氤氲涌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感动”这件事。“感动是一种让人特别期待的情感,因为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正汇聚着这样一个个有勇气、有信念、有大爱的人。他们,是自己生活简朴,却将几十年积攒的1000万元捐赠出去的退休老人马旭;是面对险情,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是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乘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是以一根扁担挑起山乡未来,虽是“80后”却满脸皱纹、鬓角斑白的乡村教师张玉滚;是一片赤诚、一生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不管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还是刹那华光的选择,他们都让我们钦佩、感动。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答卷上,他们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也标绘出我们这个时代前行的精神坐标。“感动中国”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在各种电视、网络节目竞相涌现的今天,它依然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泛的关注,可能就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现实中,当我们看到有人为了抢座拳脚相向、有人因一时怒气抢夺方向盘造成悲剧、有人好心助人却被骗的事情不断发生,可能都难免会对“善”有迟疑,对“爱”有失望。而透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感动在发生,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期待被遇见,我们就能为更多人带去信心和希望,为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每年“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后,都会有众多网友主动转发、点赞,也足可见人们对感动的渴求,对真善美的向往。 “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感动你的东西。”的确,将目光从舞台转向我们身边,多少凡人善举,也在不断地上演。【过渡自然】在辽阳,女孩被撞后双腿被压在车轮之下,卖肉的师傅、急救的医生、紧急赶来的交警,甚至不留名的路人,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构成正能量的群像;在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资助人持续近3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她坚持捐出自己唯一的房产,用以资助西部贫困的学子;在清远,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住进了养老院,却坚持帮忙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她说相信“好人有好报”,希望每个人看到有人摔倒都能上去帮忙善,一直都在。这种可贵的善良,让哪怕最平凡的人生也能熠熠发光;而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的体悟与分享,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宋儒程颢曾说,“一德立则百善从之”。其实,无论是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还是身边传递着善意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当我们与他们相遇,不要让感动只成为一瞬间的花火,由感动而心动进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力量。而当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