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一、课标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讨论秦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便于记忆的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教学纲要(一)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统一的经过3、秦统一的意义(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在中央设“三公”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三)书同文,车同轨1、统一文字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修筑驰道,统一车轨(四)焚书坑儒(五)修筑万里长城1、北击匈奴修长城2、南征越族凿灵渠3、秦朝的疆域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1、“秦王扫六合”这一内容,讲的是秦朝的统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课本的内容:一是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二是秦统一的经过,三是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灾难。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中大国吞并小国,强国灭掉弱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这一时期,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趋势,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促进或延缓作用,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也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秦统一的过程: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公元前230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军向赵国发起总攻,攻占了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未遂,秦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公元前226年,王翦攻陷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市),燕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出关中,东进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秦军引黄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用了10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00多年的分裂局面。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课文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几个方面来归纳总结。第一,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又包含三个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揽大权。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王显示不出自己的功绩,故不再称王而称皇帝。他幻想秦的统治永远延续下去,自称“始皇帝”,他的后代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历史上因此称他为秦始皇。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自秦开始至清末,沿用了2000多年。皇帝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均集中在皇帝手中,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均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合称“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他们都由皇帝任免,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在三公下面还设九卿。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将作少府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这项制度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县制依然存在。第二,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统一货币。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统一,形状、大小、轻重、计算单位都不相同,换算困难。齐、燕通行刀形币,韩、赵、魏通行形状像铲的布币,楚国通行蚁鼻钱和爰金,周、秦用圆形的钱。货币不统一,给经济交流带来诸多不便。秦统一以后,废除了其他各国的货币,规定以秦国的上币黄金(以镒为单位)和下币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统一的货币,行用全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便于携带和清点,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样式。统一货币,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统一度量衡。所谓“度量衡”,即长度、体积和重量。秦统一中国前,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规定,在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上相差很大,给人们进行经济和贸易交流带来不便。秦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秦统一中国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具。这不仅保证了纳税制度的实施,而且对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车同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后来秦又统一车轨宽度为6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厘米,6尺等于1.5米。)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三,文化方面,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课本上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马”字,就有各种各样的写法,读音也不尽相同。文字的不统一,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秦统一初期,诏书至桂林,一般人都不认识。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规定以秦简化字体小篆为统一书体,令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颁行全国。后来,有个叫程邈的县吏,用10多年时间研究改进文字,将小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方笔,出现了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第四,思想方面,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仆射周青臣等对秦始皇歌功颂德,颂扬郡县制。可这遭到了博士淳于越的驳斥。秦始皇让群臣们讨论。丞相李斯指责淳于越为不识时务的“愚儒”,抨击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百姓)”,进而建议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此外的诗、书、诸子百家语及其他史书,限30天内交官府烧毁,逾期不交,按罪论处。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第二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土侯生、卢生抨击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又因为求不到仙药,怕秦始皇怪罪,相邀逃亡。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先后逮捕了460多个方士和儒生,全部在咸阳活埋,造成了坑儒的惨剧。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其实质是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措施统一思想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手段野蛮而残暴,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它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毁灭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沉重地打击了儒家学派及广大知识分子,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第五,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北击匈奴修长城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亦称胡,对开发祖国的北疆做出过重要贡献。匈奴人逐水草而迁徙,以游牧为业,善骑射。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转变,占领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掠夺,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防御匈奴,当时秦、赵、燕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击退匈奴700余里,夺回了河套地区,在那里设置九原郡,并大量迁徙内地人民来戍守耕作。同时,为了防备匈奴再次南下,征发民工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秦长城是将原来秦、赵、燕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西延伸而成的,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南征越族凿灵渠越族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百越、百粤之称。战国秦汉时期,越人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东南沿海的越人在秦灭六国之前已降秦,秦在那里设置了会稽郡和闽中郡。居住在珠江流域一带的越族被称为南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7年派大将屠睢统领50万大军分五路南征。秦军的进攻,遭到了当地越族人的强烈反抗,秦军三年不解甲、不弛弩。公元前214年,秦军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领军50万,最后征服了岭南的越人。征服南越后,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还继续征发50万人留在岭南戍守,与越人杂居。在征服南越的过程中,为解决军粮运输问题,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34千米,连接湘水和离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的工程非常艰巨复杂,采用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使水位逐段抬升或下降,船只节节前进,这比巴拿马梯级运河早2000多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直到今天,灵渠还灌溉着两岸4万多亩田地。2、难点阐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是本课的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