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视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率】数学工作效率公式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精力、开启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在令人感兴趣的、教师善问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感到时间像在飞,甚至忘记了时间。相反,有的教师不善于提问,常常是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发问不少,却引不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乏味,感到时间像在慢慢地爬,盼望早点下课。 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首先在于善问,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让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能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思维达到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题组式提问 巧妙构建知识网络 这种提问通常是在一堂课课末或一个章节学完之时。因为一堂课或全章节的知识点比较散,课末或章末时运用题组式提问,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得更加连贯、完整、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函数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后,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复习: 案例1、函数的定义域为R,对x,yR都有 f(x+y)=f(x)+f(y),f(3)=5,当x0时,f(x)0. (1)f(0)的值是多少?(2)f(x)的奇偶性如何?(3)f(x)在R上的单调性如何?(4)f(x)在区间-3,6上存在最值吗?若存在,如何求?你还能求函数在哪些区间上的最值? 生1:(1)对x,yR都有f(x+y)=f(x)+f(y),取x=y=0,得f(0)=f(0)+f(0),f(0)=0. (2)对x,yR都有f(x+y)=f(x)+f(y),取y=-x,得f(0)=f(x)+f(-x),又由知,f(0)=0, f(x)=-f(-x),f(x)的为奇函数。 (3)设x2x1,则x2-x10,又由已知,当x0时,f(x)0,f(x2-x1)0,即f(x2)+f(-x1)0,即f(x2)+f(x1)0, f(x2)f(x1),f(x)在R上为单调增函数。 (4)由f(x)在区间-3,6上也应为增函数,且f(x)min=f(-3)=-f(3)=-5,f(x)max=f(6)=2f(3)=10。由已知条件,还能求f(x)在-3,3,-3,9,-3,12,0,3,0,6,0,9,0,12,3,6,3,9,3,12,等区间上的最值。 解答上述各题,分别将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值域等概念复习了一遍,这样做要比单纯地提问:“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值域等概念分别怎样?”更有效,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情绪兴奋,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第题后面的一道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 二、针对关键词提问深刻理解概念定理 通过“关键词”提问可以定向控制教学活动,使学生思维按照正确方向积极主动发展。数学中,因“关键词”引发的提问不胜枚举。 案例2、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平面平行”,即“若a?埭?琢,b?埭?琢,ab,则a?琢”(如图1)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2:定理中的关键词是“平面外”,“平面内”,“平行”。 师:根据关键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2:(1)将“平面外”三个字去掉,结论如何? (2)将“平面内”三个字去掉,结论又如何? (3)将条件中“平行”两字去掉,结论又如何? 师:谁来回答上述各问题? 生3:(1)结论有可能为“线a在面?琢内,如图2”; (2)结论有可能为“线a和面?琢相交,如图3”; (3)结论有可能为“线a和面?琢相交,如图4”。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根据关键词提问并答疑,符合青少年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可使教学更具竞争性和刺激性,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那绝对是教育的悲哀,故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强化其问题意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进行悬念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悬念提问可使学生精力集中,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学习虚数时,可采用如下引入过程。 案例3、已知a+=1求a2+的值。 生4:a2+=(a+)2-2=1-2=-1, (但很快,该学生对结果产生了怀疑)a2+怎么会小于0呢? 师:a+没有实数根,但有虚数根,而当a取某虚数时,a2+可使值小于0.那么什么是虚数呢? 这样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悬念,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需求,听课会更加专注,比直接给出虚数定义要自然合理得多,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提高。 四、进行拓宽性提问强化思维的深刻度 这种提问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掌握课堂上和书本中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高,且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所以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提问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拓宽性问题。问题深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问题的广度是指提出的问题与其他知识联系较多。如,在学习“恒成立问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串,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1)对于任意k1,1,函数 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则x的取值范围是_ 对于任意x3,5,函数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则k的取值范围是_ 生5:此题应将k视为主变量,x视为次变量。 令g(k)(x2)k(x2)2,它是关于k的一次函数,则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g(k)0对k1,1恒成立。 g(-1)0g(1)0,解之得x3. x的取值范围是x|x3。 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6:此题也可用分离参数法,且把x当作参数(即次变量)。 对于任意k1,1,函数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 对于任意k1,1,(x-2)k-x2+4x-4恒成立, 对于任意k1,1,(x-2)k-(x-2)2恒成立, 当x-2=0,即x=2时,上式不可能对任意k1,1恒成立,故x=2舍; 当x-20,即x2时,对于任意k1,1,k-(x-2)恒成立,即对于任意k1,1,-(x-2)3,又x2,x3; 当x-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即对于任意k1,1,-(x-2)k恒成立,(把-(x-2)作为一个整体分离出来) -(x-2)1,x3. 师:第(2)应怎样解?只要说出解题思路即可。 生7:(2)此题应将x视为主变量,k视为次变量。 法一:需对对称轴直线x=的位置分三种情况(在区间3,5的左、中、右)进行讨论(过程略)。 法二:分离参数法(过程略)。 此题答案:k的取值范围是(-1,+)。 五、进行层次性提问突出思维的渐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有层次感,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如在学习过函数奇偶性概念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深刻,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案例5、(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f(x)=x-;f(x)=5;f(x)=0;f(x)=; y=x2,x-1,1;y=x2,x-1,1);y=. 函数f(x)=3x-3-x在区间-3a+2,a2上的奇偶性如何? 若函数y=ax+b,x(1-2a,a2)为奇函数,则a,b的值分别为多少? 生8:(1)奇;偶;既奇又偶;非奇非偶;偶;非奇非偶;非奇非偶; (2)f(x)=3x-3-x,f(-x)=3-x-3x=-f(x), 函数f(x)=3x-3-x在区间-3a+2,a2上为奇函数。 师:上述解法正确吗? 生9:不正确。只有在-3a+2+a2=0,即a=1或a=2时,f(x)=3x-3-x才是奇函数,否则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生10:函数y=ax+b,x(1-2a,a2)为奇函数, ,(1-2a)+a2=0b=0,即a=1,b=0. 上面的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循序渐进,把一个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和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有f(x)=-f(x)(偶函数)或f(x)=-f(-x)(奇函数)”揭示出来,这样提问要比直接提问“一个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分别是什么?”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六、进行开放性提问强化思维的发散性 条件或结论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题。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奇的想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进行开放性提问,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产生大量的、新奇独特的答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学习过映射概念之后,为了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提出以下开放性问题: 案例6、(1)已知集合A=x|-4x-1,函数f(x)=x2,你能构造一个集合B,使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构成映射,且对应法则为f吗? (2)已知集合A=x|-4x-1,集合B=x|0x5,你能构造一个函数f(x),使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构成映射,且对应法则为f吗? 生11:集合B是不唯一的,只要x|1x16?哿B即可,如B=x1x16,或B=x0x16,或B=x-3x19等均可; (2)函数f(x)是不唯一的,如f(x)=|x|,或f(x)=|x|、 f(x)=x+4、f(x)=x+5等均可。 七、进行陷阱式提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而导致解题失误的现象,可有意识地在易错处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让学生充分暴露其不合理的思维过程,再引导学生过渡到正确解法,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如在学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义,可以提问: 案例7、(1)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与到定点(1,2)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2)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与到定点(1,1)的距离的比为2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12:(1)由抛物线定义,此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 (2)由双曲线的定义,此动点的轨迹为双曲线。 师:上述解法正确吗? 多数学生很迷惑。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顾圆锥曲线的统一概念。 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生13:(1)中的轨迹应为直线,因为点(1,2)在直线2x+y=4上。 (2)中的轨迹应为椭圆,因为动点到点(1,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的比为0.5,而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