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案南屿中学 吴小兰第七章 溶 液 7.1 溶解与乳化教学目的: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3.知道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3.知道溶解过程伴有热现象。4.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教学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教学难点: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7.1溶解与乳化(第 1课 时)【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板 书】一.溶液的形成【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讲 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硫酸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板 书】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1)前提是混合物;(2)均一性、稳定性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或几种3、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阅 读】课本192知识视窗【讨论交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归 纳】(1)当固体、气体和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一般把固体、气体当作溶质,把液体当作溶剂。(2)两种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3)当有水存在时,水是溶剂,其他物质是溶质。(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该溶质的水溶液(水是溶剂)。【板 书】二.影响溶解的因素【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问 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假 设 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 假设2 假设3实验与事实 【实验7-2】 【实验7-3】 【实验7-4】(完成课本192-193表格)结 论 升高水温、减小固体溶质的颗粒物的大小、用玻璃棒搅拌均会加快溶解的速率。【设 问】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小 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5.溶解速度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板书设计:7.1 溶解与乳化(第 1课 时)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1)前提是混合物;(2)均一性、稳定性3、溶液的组成: 溶质 溶剂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 溶液的温度越高,溶解的速度越快。 2.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解的速度愉快。 3.搅拌能加快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课堂练习】课本193检查站【布置作业】课本197(1)(2)(3),练习册教学过程:7.1 溶解与乳化(第 2课 时)【提 问】什么是溶液?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那把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阅读课本194页,归纳出乳浊液和乳化现象。知识归纳:(1)乳浊液:_分散到_里形成的_。这种乳浊液_,静置后会_。(2)乳化:洗涤剂将油污分散成_ ,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像洗涤剂这样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_。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_。(3)去除油污的办法和原理可用洗涤剂(如洗洁精、洗衣粉)除油污,其原理是:_;可用汽油除油污,其原理是:_ 。【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引入新课】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板 书】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探究活动】【实验7-4】探究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完成教材空白)【结 论】可溶的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表明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和放热现象。样品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与水温比较基本不变降低升高【小 结】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放热现象,使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吸热现象,使温度降低。【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浓盐酸石灰水碘酒硫酸锌溶液溶质溶剂板书设计:7.1 溶解与乳化(第 2课 时) 三.乳化现象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课堂练习】课本195检查站【布置作业】课本197(4)(5),练习册7.2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的: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7.2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设 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观察活动】【实验7-7】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板 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强 调】明确“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中”两个条件。明确“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板 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设 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观察活动】【实验7-8】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填空)【板 书】3.相互转化减少溶剂(蒸发)增加溶质 改变温度(多数升温)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 减少溶质 改变温度(多数降温)【拓 展】1.浓溶液和稀溶液:只表示溶液只溶质含量的多少。2.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就是稀溶液。【小 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课堂练习】1.P.205 检查站 2.下列有6种操作,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的括号中: A.加硝酸钾晶体 B.加水 C.恒温下蒸发掉一些水 D.升温 E.降温 F.加入较稀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作 业】1、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两种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2、下列说法是不是正确?为什么?(1)浓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医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在同一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3)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3、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加入溶剂板书设计:7.2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布置作业】课本203(1)(2),练习册 教学过程:7.2 物质溶解的量(第2课时)【复习提问】讨论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 ) 2.饱和溶液必定是很浓的溶液。( ) 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 )【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板 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讲 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板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