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毕 业 论 文石羊河流域节水灌溉模式、节水治理的对策及节水型社会建设 专 业: 农学 农学专业本科论文目 录内容摘要1引言1正文11 流域现行的节水灌溉主要模式11.1 调亏灌溉11.2 有限补偿灌溉11.3 局部灌溉22 节水灌溉管理模式的特点22.1 以基层水管站为依托的灌区乡(镇)政府管理模式22.2 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23 管理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23.1 土地制度改革23.2 激励机制23.3 节水灌溉工作配合协调不够24 节水措施34.1 农业节水工程34.2 灌区节水改造34.3 工业与生活节水34.4 非工程节水措施34.4.1 调整产业结构34.4.2 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44.4.3 完善投入机制,探索水价改革44.4.4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44.4.5 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业节水的法规体系45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45.1 建立节水型社会45.2 在用水理念上转变到与自然和谐发展55.3 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的管理体系55.4 制定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55.5 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56 结语6参考文献6致谢7石羊河流域节水灌溉模式、节水治理的对策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摘要:从灌溉工程技术方面介绍了石羊河流域的节水灌溉模式、管理及其特点,从灌溉工程技术方面介绍了石羊河流域的节水灌溉模式、管理及其特点关键词:石羊河流域;节水灌溉;管理模式;节水措施;节水型社会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是河西内陆河流域三大水系之一,东起乌稍岭,西止大黄山,北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相接。全流域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8条上游支流及其汇集而成的下游干流组成。流域总面积4. 16万km2。2005年,域内总人口226.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50万人,占总人口的68。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多、经济较发达、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地区,现状流域水资源已严重超载,致使流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其危害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水污染严重、地下水长期超采、地表水来水匮乏,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威胁着整个流域绿洲安全,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特别是民勤生态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先后8次批示,决不能让石羊河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石羊河开始探索通过水资源特别是农业用水的合理配置,寻求一条破解水作为石羊河流域生存发展制约瓶颈的路径,实现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1流域现行的节水灌溉主要模式1.1调亏灌溉调亏灌溉既不同于传统的丰水高产灌溉,又有别于非充分灌溉,它是从作物生理生态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缺水锻炼后,达到节水、增产,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实现矮化密植。通过不同作物的最佳调亏阶段、调亏程度以及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的调亏灌溉指标等综合技术集成、组装,将会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提高到1.502kg/m3。1.2有限补偿灌溉按作物的灌溉制度和需水关键时期进行灌溉为技术特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需水关键期:一是在作物的敏感期进行灌溉;二是根据作物需水关键期制定优化灌溉制度,把作物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科学地分配到关键用水期,使有限水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1.3局部灌溉以微灌方式,通过输水管道系统把灌溉用水从水源输送到灌水器,经灌水器将水精确地、微量地、均匀地灌到作物根区的土壤表面,以湿润作物根部土壤为主要目标,实现有限水达到高产量。2节水灌溉管理模式的特点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灌溉管理模式。2.1以基层水管站为依托的灌区乡(镇)政府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其管理主体一般由灌区乡(镇)政府和水利管理站人员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费征收等进行协调和规范;水管站负责灌溉技术指导及灌溉设备的调配、运行、维护和管理,并通过制定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等进行规范化服务。这种管理模式适合水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乡(镇)及村级水利服务体系较健全的灌区。2.2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在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及田间工程建设中应用较多。根据武威市投资政策和管理体制情况,为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灌区管理处将灌区内支渠以下渠道及田间工程的管理与使用权移交给受益农民,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使农民从过去被动投劳变为主动投资建设与管理灌溉工程。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形式既能有效地提高灌区用水效率,缩短灌溉周期,又能降低灌溉成本费用,农民普遍认可。3管理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3.1土地制度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曾发挥巨大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已暴露出许多缺陷,土地的高度分散经营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增加了组织上的难度。由于我市农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土地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发展高新节水灌溉仍然依靠行政手段,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这种土地制度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均有致命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节水灌溉工程的特点,研究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改革方案。3.2激励机制农民积极参与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但是目前尚无可供推荐的成熟操作方法。因此,需要研究与农民沟通的技巧、社会调查方法、农民参与方法、节水补偿机制和合理水价等问题。3.3节水灌溉工作配合协调不够各业务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例如农业部门只抓灌区种植、栽培,水利管理单位只管开闸放水,对于节水,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没有共同研究灌区种植结构,调整出灌区合理的灌溉制度等。节水灌溉基本上由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综合技术、节水灌溉管理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互相关联,相互制约。因此,节水灌溉工作需要各部门步调一致,协调工作。4 节水措施4.1农业节水工程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重点在节水,农业是流域的用水大户,用水量多,灌溉定额大,效益低。农业节水要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步伐,提高常规节水的质量和标准,推行先进的灌溉技术和限额灌溉制度,以推广喷、渗、滴、管灌等高新(效)节水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推广常规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滴、渗、喷、管灌面积,提高农业灌溉的科技含量。4.2灌区节水改造石羊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地区,必须实施水源工程、节水工程和水质处理工程,才能缓解缺水的局面。一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在提高现有水源工程调蓄能力的基础上,增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节水抗旱工程。实施已建工业企业的节水改造和新建工业企业的节水设备及技术的配套工程,推行生活用水器具的节水改造和管网更新堵漏工程,健全节水工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充分挖掘潜力,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四是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完善工业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 4.3工业与生活节水随着流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农村经济为主向城市经济为主,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转变。工业生活用水量将大量增加,在配置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时,必须实行计划用水,定额供水,推广节水设备和设施,实施节水技术,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节水防污型工业与生活用水体系。4.4非工程节水措施如果说工程措施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硬件,则非工程措施将是实现最终目标的软件,许多事实表明,在硬件工程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用水效率主要靠非工程性节水来实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4.4.1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对一些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行业要采取得力措施改造升级,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水污染。对规模小、耗水高、又无力实施节水工程改造的企业予以关、停、并、转。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林、牧、副、渔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两部分。适度调减农业规模,加大林、牧、副等各业发展规模,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加大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林草种植面积,整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技术经济含量和用水效率。4.4.2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约用水和保护用水要结合起来进行,实行“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城市人口是决定城市用水量的关键因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大城市用水和污水排放总量。在城市用水中强调节水的优先地位,不仅节约水资源,也减少污水的处理量和排放量。4.4.3完善投入机制,探索水价改革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制定与节水、治污、统一调配水资源等相适应的水价政策。城镇生活、工业供水应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额加价的分段水价政策。农村供水力争按成本收费,努力做到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如有条件可推行按用水紧张程度区别的季节性水价和阶梯水价。对于提取地下水工程,可考虑调整机井用电价格和定额取水,以此经济杠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用经济手段促进农民的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4.4.4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规范、调整和指导供水、用水、节水、治污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4.5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业节水的法规体系应按照工程节水和非工程节水相结合,常规措施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建设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