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文化产业年会召开 文化产业应有更大作为1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2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超万户2对我国文化资源的一次普查3文化产业十年发展“走出去”提升软实力成果显著5文化产业从拒之门外到主动拥抱 自觉推文化大发展7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发布9解读 文化产业政策的科学化10文化部:十七大以来文化事业费投入年均增长20%12文化部明确十二五期间财政文化投入八大重点15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破万亿元 从繁荣走向跨越18示范园区和基地领航 2010年总收入达2500亿元212011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稳步增长23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全球地位快速上升30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网站302013年文化产业年会召开 文化产业应有更大作为2013年01月23日 08:03来源:中国文化报杨浩鹏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1/23/t20130123_24053652.shtml作为党的十八大之后的首个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1月22日在江苏南通召开的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年会,对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作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应有更大的作为,也能够有更大的作为。此次会议回顾总结了2012年文化部和全国文化行政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于2013年文化产业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文化部副部长王仲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今年的会议与往年不同,在内容安排、材料组织和议题设置、工作安排上凸显出务实作风。对于过去工作的总结,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除文化部的工作,还编辑印发了2012年各文化厅局文化产业主要工作情况汇编,使参会人员对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会议认为,十八大报告为新时期、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路径,明确了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这就是: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成为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品牌要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会议强调,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并且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这种机遇突出表现为: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只有把握住机遇期,才能为文化产业增长提供动力,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会议指出,为了实现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紧紧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就要以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一方面要确立企业在文化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业态创新为方向,以模式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新为追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以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推进政策创新、强化服务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加快管理创新。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2013年01月07日 07:18来源:人民日报王珏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1/07/t20130107_24004889.shtml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5日6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发布了上述内容。该报告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编撰。报告指出,与2011年相比,2012年文化产业市场增长率略有下降,但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仍在稳步提升。各种新兴业态不断产生,内容原创成为其增长核心。但是专家也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结构仍旧是相对传统的,以内容原创为主打的新兴产业仍有待寻求进一步突破。该报告显示,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指导思想。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支撑点。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超万户2013年01月01日 07:16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钱箐旎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1/01/t20130101_23992080.shtml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超万户,截至2011年末,资产总额近1.6万亿元。本报北京12月31日讯记者钱箐旎报道: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正式发布了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已超万户,资产总额近1.6万亿元。作为首个国有文化企业“白皮书”,报告首次发布了国有文化企业统计数据,多角度分析了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状况,摸清了国有文化企业“家底”,对加强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共10365户(按独立法人统计),资产总额15966.44亿元,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7976.95亿元,增加值1994.95亿元,利润总额849.94亿元。其中,中央文化企业共2578户,资产总额5332.36亿元,营业总收入2610.54亿元,增加值779.45亿元,利润总额357.68亿元。2011年,国有文化企业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取得了较大增长。与2010年相比,2011年国有文化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增长了17.1%,利润总额增长了21.7%,净利润增长了23.7%,资产总额增加了18.7%。国有文化企业中,中央文化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地方国有文化企业。2011年末中央文化企业户数和资产总额分别占国有文化企业总数的24.9%、33.4%,所创造的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占比分别达到39.1%和42.1%。同时,中央文化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净利润分别比地方国有文化企业高出42.5%和95.4%。地方国有文化企业中,东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资源占用、产出水平具有明显优势。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户数之比为2.4:0.8:1,资产总额之比为2.5:0.7:1,利润总额之比为5.4:1.1:1。对我国文化资源的一次普查2012年08月13日 09:51来源:北京日报袁行霈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8/13/t20120813_23578925.shtml各地还存在大量文化资源有待开发、研究、利用,地域文化的发展应提到日程上来研究地域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研究中国文化如果忽视对其地域性的研究,就难以全面和深入。地域性是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特点,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热爱祖国不是空泛的,首先要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如果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都不清楚,那么热爱祖国就会落空。有些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削弱甚至濒临消亡,亟待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切忌抹杀地域的特点,避免千城一面、万村一形。如果不论走到哪里看到的是同一种建筑,听到的是同一种戏曲,品尝的是同一种口味,体验的是同一种民俗,既没有关西大汉的铜琶铁板,也没有江南水乡的晓风残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单调,中国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将多么苍白!我们提倡文化的大局观,要站在全国看各地。只有将各地文化放到全国之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各地文化的特点,只有清楚地看到各地文化的特点,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的面貌。在弘扬地域文化特点的同时,要促进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推动各地文化共同繁荣。各地文化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如果画一幅中国地域文化地图,其中每一板块的变化都会造成整幅地图的变化。没有孤立的安徽文化,没有孤立的河北文化,没有孤立的云南文化,也没有孤立的西藏文化。某一地域文化的发展,都要依靠其它地域,并牵动其它地域。政府在致力于地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地域文化的均衡发展。再放大一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某一地域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文化的发展,足以证明这一点。地域文化的发展对地域经济的依赖和促进是十分明显的,但文化与经济不是搭台与唱戏的关系,应当互相搭台,一起唱戏。发展文化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也表现为文化的繁荣。文化长期滞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必须改变。发展经济与推动文化,要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小康社会的指标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保护地域文化不可追求形式,不可急功近利,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那种不管好坏,盲目炒作地方名人(包括小说中的人物),简单地打文化牌以拉动经济的风气不可助长。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注意,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应提到日程上来。各地还存在大量文化资源有待开发、研究、利用。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区域文化进行了学理考察,可以说是中国分省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撰的一部大型丛书,陈进玉、袁行霈主编,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编撰,就是对我国文化资源的一次普查。我们考察的重点在于各地文化的历史进程、特点、亮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各地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力图说明各地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其与邻近地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并着重描述那些对本地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彰显那些对本地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我们希望本书能为各地文化建设确立更明确、更自觉的目标提供一点帮助。关于地域文化,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大多是将全国分为几个区域,以先秦的诸侯国名或古代的地名来命名,如燕赵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陇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也有从考古学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分为几个大文化区系的。以上的研究都有学术的根据,也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是我们重要的参考。本书拟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即立足于当前的行政区划,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立一卷,港、澳、台也各立一卷。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分省的文化地图。按照行政区划来写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也是有学理根据的。中国从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至今已两千多年了。这既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也因为一个行政区划内部的交流比较频繁,从而强化了各行政区划的文化特点。按行政区划分卷,对各地更清楚地认识本地的文化更为方便。其实,今日的行政区划是历史沿革的结果,这种分卷的体例与上述体例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大体说来,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山东文化,燕赵文化就是河北文化,三秦文化就是陕西文化,蜀文化就是四川文化,徽文化就是安徽文化,晋文化就是山西文化,吴文化就是江苏文化,越文化就是浙江文化,仍然是与行政区划吻合的,只不过用了一个古代的称呼而已。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的起源,当然不必顾及目前的行政区划;然而要对包括全国各地的文化分别加以描述,并且从古代一直讲下来,则按照当前的行政区划更为便利。何况,内蒙古、新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中国的地域文化必须包括在内,按照当前的行政区划就不会将这些地区忽略了。按行政区划编纂当地的文献早已有之,这属于乡邦文献。有的文献所包括的区域比省还小,如汉晋时期的陈留耆旧传、汝南先贤传、襄阳耆旧传等,记录了一郡之内的耆旧先贤。唐人殷璠所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