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08第卷(选择题,共38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顷刻(qng) 熨帖(y) 棕榈(l) 泾渭分明(jng)B暴晒(bo) 剽窃(pio) 下载(zi) 一塌糊涂 (t )C露骨(l) 颈椎(jng) 模样(m) 水气泱泱(yng)D褊狭(pin) 眩晕(yn) 蓦然(m) 牵强附会(qing)2、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养分 秸杆 漫骂 代人接物 忧柔寡断 B典形 纹身 布署 冒然行事 察颜观色C座落 摩挲 姿式 枉费心机 鸦雀无声 D桥礅 临摹 振慑 不记其数 额首称庆3、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附)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藏的样子)B欲以观其徼(边界) 食已口爽(清爽可口)C坐而假寐(打瞌睡) 民复孝慈(又)D其本乱而末治者(太平安适) 既而与为公介(参加)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 千取百焉 弱之胜强 心不在焉 C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D 其视成书太易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其无以易之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体检医生说张启 不齐,但不算什么大毛病。曹操高陵的发现, 了古代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BHP_了一项高达9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巩固了澳大利亚作为中国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地位。A心率 验证 签署 B心律 验证 签订C心律 印证 签订 D心率 印证 签署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B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C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D日本接连发生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正在考验着菅直人的政治能力,日本经济的现状也已如履薄冰,濒临崩溃的边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华社“面对高房价要淡定”的报道引发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他们对任志强“穷人就不该买房”的观点的不满。B不久前正式发布的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全面系统地安排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C奥巴马政府一向致力于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当然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一番。D“”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8、下列各组句子中,不都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朋友信之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B不远千里而来 苟为后义而先利C晋灵公不君 使鉏麑贼之 D所谓诚其意者 乐道人之善也9、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一日克己复礼 无稽之言 何以利吾家 致知在格物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以为文不足 书法不隐 慈者,所以使众也A B C D10、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故令有所属 宣子田于首阳 反不讨贼 君子食无求饱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在亲民 剿袭之说 斯恶已A B C D11、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下列各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 克己复礼为仁 B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C 使妇人载以过朝 D 其我之谓矣尧舜帅天下以仁 则莫之继也1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创造社”,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等。B大学原为春秋第四十二篇。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C顾炎武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D王国维,字静安,号永观,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甲骨四堂之一,著有人间词话饮冰室合集。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茶与禅 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素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也就是说,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苏轼有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明代陆容有诗:“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可见禅与茶文化的影响。茶禅文化兴起于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同禅宗的广泛传播有着相当的关系。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是茶的提神,益思的功用,也就是封演书中所说的“学禅务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 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与禅的联系。茶对于“坐禅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都有一定的帮助。而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则是茶禅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苦”是佛教四谛之一,而茶味苦,这是茶与禅相当表面的关联。唐代之前,寺院煎茶时,多配以果料、香料等混合制作成“茶苏”饮用,而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就不再配以佐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宗禅更是强调顿悟。正是出于对本性直接交流的强调,禅宗中出现了“圆相”等比文字更为直接的方法。因为如此,禅宗偏向于写意简约的水墨画,而不是写实繁琐的工笔画。而禅与茶的交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品茶时,并没有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这与禅的精神是相一致的。饮茶时的感官体味,既与人的感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同时能够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诗僧皎然的饮茶歌中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而茶不同于酒的浓烈,具有单纯质朴的性质,并可解昏聩。质朴清幽的性质,或许是茶禅融合的最重要因素。日本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倡茶道中“和、敬、清、寂”四则,正同禅的隐逸、无我、静虑等相印。禅宗的自省,也可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摒弃了“我执”、“法执”、“空执”的禅者有着安详的心态。茶性清香,饮茶时,茶者能够获得平和的感受。安详静谧的心态有助于参禅和自省。茶室中渗透着禅宗这样的精神。门廊通向茶室的庭院甬道意味着冥想的第一阶段,即通向自我启示的道路,同时也让进入者感受到平和的风致。茶与禅共有的素朴、见性、安详、修身的气氛,是二者交融发展的源泉。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的证据的一项是( )A.苏轼、陆容等人的诗文证明禅宗与茶文化之间素有“茶禅一味”的说法。B.茶是寺院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南宗禅甚至有专门的茶的仪式。C.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D.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寺院煎茶时,就不再配以佐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14、关于茶和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味苦,而“苦”正是佛教四谛之一。B.禅强调直指人心,强调顿悟;而品茶时的感官体味,能引发人们感觉之外的领悟。C.茶具有质朴清幽的性质,这与禅的静默率真的精神是一致的。D.禅者有着安详的心态,这与茶室中门廊、庭院,甬道的建筑风格一致。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文化兴起于唐代,与禅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而有“茶禅一味”的说法。B.茶在寺院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南宗禅甚至有专门的茶的仪式,僧众一起饮茶。C.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其中一个原因是茶有提神、益思的功用,对于坐禅有一定的帮助。D.茶与禅共有的素朴、见性、安详、修身的气氛,是茶禅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重要原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眼虬须,色若绣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1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经过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邻近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饮食 坐:因为D.主者谅其无他 谅:原谅1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