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盈余管理论文项目管理论文中国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比较研究摘要:文章以东莞为例研究了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研究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在非上市公司中的表现,研究发现,非上市公司即有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又有真实盈余管理,而且两者是正相关的。关键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非上市公司;避税一、 引言本文以东莞为例主要考察了非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并对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二、 文献回顾盈余管理的手段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会计判断来操纵报告盈余,如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的改变或交易记录时点的选择等,通常被称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另一类是通过经营决策刻意构建真实交易去影响报告盈余,通常被称为“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在权责发生制会计模式下,企业的会计盈余包括经营现金净流和应计利润两部分。假定现金流量是实实在在发生的,难以操纵,那么盈余管理只能通过应计利润进行。但并非所有的应计利润都能被操纵,在总体应计利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按照会计制度强制处理的结果,有些则可以通过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予以调整,也可以通过交易记录时点的选择予以影响。因此,按照总体应计利润的可控程度又将其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两部分,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转化为计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大小。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最近才被关注的盈余管理手段,是指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管理者行为,目的是误导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已经实现了预期财务目标(Roychowdhury,2006)。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理论假设相反,真实盈余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从目前看来,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是零散的,仅仅有少量文献研究了资产销售(Bartov,1993)、资产冲销、改变研发支出、股份回购等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类似于计量应计利润需要区分操纵性与非可操纵性部分,操纵经营现金流量所导致的收益同样一部分可能是源于正常的经营选择,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盈余管理的人为构建。因此真实盈余管理计量的关键是控制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影响,从经营决策变化所导致的收益中分离出异常部分作为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例如Cohen(2010)和Royhowdhury(2006)以及李增福(2010)借用Deechow,Kothari & Watts(1998)提出的模型推导出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制造成本的正常预期水平,用实际偏离预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制造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去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盈余管理的动机可谓多种多样,主要可归纳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及监管动机。上市公司在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和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Aharony, et al,2000);已有文献检验了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能否解释盈余管理(Dechow,et al,1998);对于盈余管理的监管动机,国外学者大多考察了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的影响(Jones,1991)。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IPO)、增发配股(孙铮、王跃堂,1999)、面临亏损(陆建桥,1999)、管理层收购(张永国,2004)等过程中表现出的盈余管理动机较为强烈。以上研究都是对上市公司的研究,Kenny Z.Lin用中国非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Kenny et al,2004)但他只研究了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没有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笔者认为中国的非上市公司特别是外商投资非上市公司其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该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因此,本文以东莞为例研究中国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应计项目和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在非上市公司的表现,以及二者是否有互补或替代关系。三、 样本选择与模型构建1. 样本选择。本文的数据来自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会计师事务所,笔者在事务所领导的授权下收集到了该事务所2005年2009年非上市公司审计客户的数据。共有接近5 000个样本,删除有缺失数据的样本后还有2 858个样本,本文用这些样本构建操控性应计利润、真实活动操控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2. 模型构建及回归结果。由于本文要考察非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盈余管理方式,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构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然后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分析二者是否有替代或互补关系。由于笔者认为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税,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这一假设。(1)应计项目利润盈余管理模型。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来管理盈余。本文借鉴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et al,1995)。首先用2006年2009年的数据对(1)式进行OLS回归,将回归所得参数带入(2)式计算出不可操控应计利润(NDA),最后两式相减得出操控性应计项目(DA)TA=AREVPPE(1)NDA=A1(REV-REC)PPE(2)DA=TA-NDA(3)其中:TA为总应计利润,TA=(利润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上年资产总额,NDA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DA为操控性应计利润;REV=(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资产总额,REC=(应收账款-上年应收账款)/上年资产总额,A=1/上年资产总额,PPE=固定资产/上年资产总额。(2)真实交易盈余管理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裁量性费用操控。本文借鉴Roychowdhury和Cohen等的方法,首先通过回归计算出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和裁量性费用的正常值,然后根据公司三项目当年发生的实际数减去其正常值,得出其异常值。经营活动现金流和销售额存在如(4)式的线性关系,通过对2006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可计算出正常经营现金流:CFO=0A+1sales+2salesa+(4)销售产品成本和当期销售存在如(5)式的线性关系:COGS=0A+1sales+(5)存货变化额和当期销售变动额存在如(6)式的线性关系:INVa=0A+2salesa+(6)生产成本就是销售产品成本加上当年存货的变动额。因此生产成本与当期销售额、当期及上期销售变动额存在如(7)式的线性关系:PROD=0A+1sales+2salesa+(7)酌量性费用,包括当年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酌量性费用与上期和当期销售额存在如(8)式的线性关系:DISEXP=0A+1sales+2sales1+(8) 其中:Sales=销售收入/上期资产总额,Salesa=(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资产总额,sales1=上年销售收入/上期资产总额,CFO=经营现金净流量/上期资产总额,PROD=(销售成本+本期存货-上期存货)/上期资产总额,DISEXP=(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上期资产总额。对得出的异常值,分别记为EMCFO、EMPROD、EMDISEXP,这三个指标代表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方式。另外,基于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模型的比较,本文设计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计量指标为:EMR=EMPROD-EMCFO- EMDISEXP。该指标综合衡量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当公司正向做大利润时,此指标为正,反之为负。(3)多元回归模型。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上市公司为了实现上市、再融资、避免特别处理甚至退市,就必然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来迎合监管的要求,但对非上市公司(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很有可能是避税,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税,因此其盈余管理的方向是负的,H2: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是互补的,即二者是正相关的,H3:非上市的外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H4:非上市公司会通过与设在国际避税地的公司发生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H5:由于本文假设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税,那么,对于那些连年亏损的公司,更可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公司连年亏损,则盈余管理的程度增大。根据以上假设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方程:DA=0+1CTG+2X1+3X2+4X3+5EMCFO+6EMDROP+7EMDISEXP+8sizes+9DEBT+(9)EMCFO=0+1DA+2CTG+3X1+4X2+5X3+6EMDROP+7EMDISEXP+8sizes+9DEBT+(10)EMPROD=0+1DA+2CTG+3X1+4X2+5X3+6EMCFO+7EMDISEXP+8sizes+9DEBT+(11)EMDISEXP=0+1DA+2CTG+3X1+4X2+5X3+6EMDROP+7EMDISEXP+8sizes+9DEBT+(12)EMR=0+1DA+2X1+3X2+4X3+5CTG+6sizes+7D-EBT+(13)四、描述性统计及回归结果由描述性统计量可以看出,DA和EMR的均值都是负值,验证了H1。并且可以看到,EMR的均值为-0.009 8,DA的均值为-0.025。说明非上市公司即用操控性应计利润又用真实交易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但前者的程度大于后者。EMCFO、EMPROD均值均为负,说明非上市公司调低现金流、调低生产成本,ENDISEXP均值为正,说明非上市公司调增酌量性费用。这些都说明非上市公司有调低利润以避税的行为。由相关性分析可知,DA与X2、X3、EMCFO、EMPROD都是显著负相关的,说明非上市公司报告连年亏损、与设在国际避税地的公司有关联交易、销售操控和费用操控时会进行负向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与假设H4、H5是一致的。但DA与EMR是非显著正相关的,并没有验证假设H2。根据模型(9)的回归结果,EMCFO,EMPROD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根据-0.201-(-2.257)0,即DA与EMR正相关的,这验证了假设H2: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是互补的。模型(13)也验证了这个假设,DA的系数显著为正。X1、X2、X3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假设H3:非上市的外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假设H4:非上市公司会与设在国际避税地的公司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H5:报告连年亏损的公司更有可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并且X2的系数是负的,这说明连年亏损确实有可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但在模型(13)中除了X1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外,X2、X3的系数并不显著。但X1、X2、X3的系数在模型(10)中都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X1、X2、X3通过EMCFO影响EMR。在模型(10)中,EMPROD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是替代关系。模型(11)中,EMCFO的系数也是显著为负的,跟模型(10)的结果一致。模型(11)和模型(12)中,EMPROD、EMDISEXP的系数也是显著为负的,这说明二者也是替代关系,也就是说非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一种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而不是同时实用三者。五、 政策建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非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特别是当非上市公司与设在国际避税地的公司发生关联交易时、非上市公司是外资企业时、非上市公司报告连年亏损时。非上市公司不仅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也通过真实交易操控进行盈余管理,因此,为了保护国家的税源,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非上市公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