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广州是一座具有 XX 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 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具有很多传统文化,那么,下面是大 家整理收集的广州传统文化资料,供大家阅读参考。广州文化艺术概览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 , 扎 根于广东民间 , 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 , 以及东 南亚和华人居住区 , 至今约有 300 多年的历史 .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 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 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 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 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 彩的唱腔体系。岭南画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高奇峰、 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他们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主张国画更新,反对清末民族画坛的摹仿守旧,提倡“折衷 中外,融合古今” 。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 画派。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其 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兼工带写,彩墨并重。岭南画派对推动 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 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 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 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 过近 300 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粤绣,又称广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 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内以故 宫藏品最多。 它以布局满、 图案繁茂、 场面热烈、 用色富丽、 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 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 得热闹而紧凑; 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 就是绣工多为男工, 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 长针站着施绣。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 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针法十分丰富, 把针线起落、 用力轻重、 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 的表现力。广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 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 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 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 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为了给欧洲各国加工彩绘瓷器,将江西 景德镇的白瓷器运到广州,仿西洋画彩绘,再售于外商。广 州十三行商开办时已设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岭南盆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范围遍及珠江三 角洲和广西的中南部地区,而以广州最具有代表性。盆景始 于明清,形成特有风格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岭南盆景的特点是: 因材而就, 树胚如九里香、 福建茶、 水横枝、朴树、榆树、入地金等, 多来自山野间。 造型独特, 截干蓄枝以求形态顺乎自然,枝与干间比例得当;且擅长修 剪,讲究用盆,以及题名托意。岭南盆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 有机结合。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喜爱盆景,种盆景已成为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天台、阳台都种盆景,以此美 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进健康,又可 陶冶情操,带来乐趣。岭南古琴,至迟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 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 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岭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 星。另外,影响较大的琴人还有: 云志高、何洛书、 何耀琨、 杨锡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 仙”等名琴;琴谱和琴学论著方面,有云志高的蓼怀堂琴 谱、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 、何斌襄的琴学汇成 。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 一大曲种,约有 150 年历史。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 独立的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 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 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 喉腔。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 基地。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此榄核大而仁小,适合雕 刻,从而孕育了广州榄雕这门精妙的民间手工艺。它的发展 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 , 代表人物有清乾隆时代的广州籍 宫廷匠人陈祖章以及清咸丰四年增城新塘民间艺人湛谷生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 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 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 圆雕、镂空雕为主。广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是广州 传统的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广州市志 ,始建于南宋庆元 三年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龙船脊。广州灰塑 在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广州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为主。选 材上,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湿热气候的石灰材 料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上,广州灰塑必须到 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艺人会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 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传承 方面,灰塑学艺需要 10 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即独立施 工。广州木雕距今已有XX多年历史。据广州汉墓著录, 它作为工艺品出现,始见于广州三元里马鹏岗西汉前期汉墓 出土的武士俑和骑马俑。唐代,由于外贸发达,东南亚国家 的贵重木材经广州入口,刺激了广州木雕业的兴起。明清两代,广州木雕作为建筑装饰更受重视,其独特的 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技艺也日臻完善。清末,由于对外贸易 进一步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吸取西式家具的造型结构、 装饰纹样的风格,形成了广州木雕的地方特色。广州砖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便已出现了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广州砖雕到了明代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宫廷的清代后期,随着现代建筑的兴盛,砖雕艺术逐渐被现代 雕塑工艺装饰所取代。至民国初期,采用砖雕装饰已较为罕 见。目前,沙湾砖雕艺人也是寥寥无几,仅有何世良一人仍 在执着地追求着。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广州飞鹅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遗址中已有完整玉环及残玉环各 1 件,距今约 4000 多 年。汉代广州官办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 据皇帝喜爱或宫廷需要进行生产。唐、宋时期的玉雕工艺品 主要用于祭祀神器、 宫廷装潢、 玩物珍宝佩饰。 明、清两代, 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清初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各地 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生产蓬勃发展,并出现了行 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 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上而言,当是直 接承继元明以来的评话、评书,并结合粤语方言而产生。据 说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 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来广东。沙湾飘色是流传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 已有 100 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 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 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 、水上装扮 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 。 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 2-3 个小孩扮演,一板一 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 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 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 ,一般由 10-12 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 ,一般由 3 岁上 下的小孩扮演。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 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番禺区市桥镇、沙 湾镇等地。古时,屈大均广东新语里有大洲龙舟水上扮 故事的记载;清人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里比较详细的记 载了有关市桥凤船表演的情况;清同治版番禺县志中叙 述有关凤船情况时写道: “船后则彩艇络绎,缀引水色,皆 用娈童扮演故事。 ”这是目前明确有“水色”二字记载的最 早文献。番禺水色是在水上进行的巡游活动,以水上表演为主, 体现出岭南水乡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 而立,随波飘动,如幻如真。其表演,与越南水傀儡艺术有 异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艺术结合了戏剧、绘画、杂技、造 型等多种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广式家具工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 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广式家具出现。清初, 广式家具的豪华造型满足了统治者对富贵的追求,成为清廷 家具的主要来源。清中期,广式家具受欧洲巴罗克式和洛可 可式的艺术风格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达到鼎盛时期。民国 后期战乱使广式家具行业萧条中落,抗战胜利以后,家具行 业逐渐复苏。陈李济由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创建于 1600 年,至今有 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创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处于小规 模的前店后厂状态。但其“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 心”的制药传统却一直得以流传。 1900 年英法联军入侵,广 州老铺毁于炮火,暂迁佛山,战火平息后,复厂广州。后陆 续开设香港、上海、澳门等分店,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后, 经“公私合营” ,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 。1998 年易 地扩建,新厂落成在广州市海珠区。作为岭南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潘高寿以立足传统、大 胆革新为主要特征。潘高寿首创了独特的川贝枇杷露制作工 艺。同时,名列“中华老字号”的潘高寿,又是岭南商业文 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最突出的维护知识产权的百 年老店 .广州民俗风情概览 迎春花市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 习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广州的 年宵花市形成于 19 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当时设两个花 市,一个在藩署前 (今中山路与北京路交界处 ) ,另一个在十 八甫。除夕花市,又称迎春花市,在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三天 举行。在这三天里,花市从清晨到午夜向公众开放,除夕之 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 2 时结束。花市期间,教育路、 多宝路、滨江西路、东川路、芳村陆居路和荔湾路一带,长 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话,热闹 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头、盆头和散花三类。枝头以桃花、 梅花为主,吊钟花居多;盆头的名目繁多,诸如金桔、四季 桔、大红桔、 朱砂桔、 金蛋果、 代代果、 茶花、 兰花、 芍药、 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则有菊花、鸡冠 花、剑花、银柳等。广州饮茶习俗,以早茶为中心,饮茶与广州特色的茶点 结合,包括一系列茶礼茶俗、民风民情、民间文化。东汉时,已经有广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记载。清代出现 的各种茶馆茶居茶楼, 特别是由于社会交往、 生意洽谈需要, 在出口贸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区产生的三元楼、陶陶居等一批 茶楼,承担了饮食、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作为饮 茶习俗的载体,成为广州人重要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生菜会流行于广州、 南海、顺德一带, 起源于明末清初, 式微于解放初期,有 300 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 是为了 “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 春饼,以迎生气。 ”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 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 (见 1884 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 ) 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