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清明节黑板报资料清明节黑板报资料清明节的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 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 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到了隋唐年间,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 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 固定的风俗。寒食节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便护 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 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 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 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 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 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 , 晋文公与群臣素服 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 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 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清明节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 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 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是一 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 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李群玉柳暗花香愁不眠, 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 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 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 万井出新烟。 清明节黑板报资料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 有踏青、荡秋千、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 4 月 5 号前后,节期很长,有 10 日前 8 日后 及 10 日前 10 日后两种说法,这近 20 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 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 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 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 至 105 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 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 故而得名。清明节扫墓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 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 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 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 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诗句名篇清明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郊行即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 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 清明好天气。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韩翊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节黑板报内容大全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 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清明寒食期间,民间 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 放风筝、植树、踏青、扫墓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 有诗意的节日。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 秋千,斗鸡,拔河等。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 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蹴鞠鞠是一种皮球, 球皮用皮革做成,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 寻春等。三月清明, 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 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 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 至今。 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 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 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 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打马球古时候的一种活动。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 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 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 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 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 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 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 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 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 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 , 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 “已故 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 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 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 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 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 、 “冥国银行” 、 “地府阴曹银 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 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 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 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 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 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 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 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 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 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 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 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 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 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 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穡”的农事 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 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 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 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 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 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 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 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 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 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 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 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 诗经。小雅。 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 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 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 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 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 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 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 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 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 :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 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一U ”边”。近人杨韫华山塘擢歌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 卖柳条。相约毗邻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