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4页
第2页 / 共114页
第3页 / 共11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第5页 / 共114页
第6页 / 共114页
第7页 / 共114页
第8页 / 共114页
第9页 / 共114页
第1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 峡 2012.8.,2,重温德育工作改革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3,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高中阶段注重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课程标准修订前调研的基本情况,教育部于2006年对全国29省市4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为2274名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 调查结果总的表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获得了广大教师、教研员、学校的高度认同。,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7,像任何新设课程一样,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相应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教师尽管喜欢,但一时难以完全适应。 认为实施“内容标准”存在一定困难,超过三分之一(35.4%) 特别是“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部分的内容标准,35.0%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8,课标修订的总体思想和原则,调整 充实 完善 提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标准 以儿童发展为本 方向性与操作性统一,9,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点,前言突出了课程设置的社会与时代背景; 课程性质突出了综合性。 课程基本理念微调。 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微调、补充 内容标准: 微调、补充。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要、与其他课程衔接。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进一步突出了“儿童”与“活动”。 评价建议进一步突出了“过程”与“个性”。,10,各部分修改说明,前言部分 引言中加入了时代背景=外在需求 强调了儿童发展阶段的特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内在需求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综合性”生活是综合的,以此为基础的课程理应是综合的;实验中割裂课程内容的现象,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 调整四个特性的顺序,以合逻辑,11,课程性质与特征,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生活性 活动性 综合性 开放性 (根据课程发展趋势与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更符合课程的逻辑。),12,综合的含义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 。 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13,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 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 日安彦忠彦学校知识的转换1998),14,课程基本理念的调整,(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15,设计思路 修改标题,删去图示 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如实验稿中“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原解读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在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并解读为“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16,课程目标部分情感目标中 删去:“热爱科学”,增加了“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 =避免与科学课重复; 改:“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改:“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增加:“参加劳动”,17,课程目标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增加了: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增加了: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体现“能力为重”,与内容部分相呼应 课程目标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 增加“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区别于科学标准,强调本课程特色,18,“内容标准”部分(现称:课程内容) 小修改 合逻辑、有条理 更简洁、明确 要求符合儿童实际 与目标相对应 例如 增加:卫生习惯,防病防灾,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等 改:“能在成人帮助下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能在成人帮助下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19,修改标题: 诚实友爱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遵守社会规范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爱家乡、爱祖国 爱集体、爱家乡、爱 祖国 降低要求: 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会唱国歌 学唱国歌 “学习维护自己的权利”。考虑这阶段儿童对“权利”和“义务”尚无明晰概念,故删去,20,教学建议 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增、减、扩 新增3条重要的方向性教学建议; 删去了 “教学活动”; 扩展了 “教学指导的注意点”,实施建议部分,21,教学建议中增加了: 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 把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22,儿童期与儿童的特性,“儿童是人”,要把儿童当做人来看待 “儿童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 儿童不是静止不变的,他们要成长、要发展,最终要成长为成人 日崛尾辉久全球化时代的教养与学力p.74,23,“儿童权利”的特性,儿童权利是以“人权”为前提的。儿童权利是人权的基石 儿童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的,整个社会的人权若得不到保障,儿童权利也将得不到保障。 “尊重儿童的最善利益”的原则 儿童权利条约, 1989,24,考察儿童的视角,儿童在成长中从成长过程的角度看待儿童 儿童在关系中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待儿童 秋田喜代、佐藤学新时代教职入门,p.91-92,25,儿童4类兴趣,第一类:社会本能-交往活动(人为对象,语言为中介) 第二类:制作本能-制作活动(物为对象) 第三类:探究本能-探索性活动(外部世界为对象的) 第四类:艺术本能-表现活动(自我) 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p.3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6,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柯尔伯格,27,教学过程的注意点,教学 准备,教学 内容 选择,活动 组织,活动 指导,理念 儿童 活动,尊重儿童、重视活动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28,标准首次提出:“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针对现实问题增加了“评价的注意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评价建议,29,对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过分地依赖于心理测试和标准化测量。把标准化学业课程和具有同样倾向的标准化测验推向教育。 把评价学习的方法以自然的(也是系统的)方式融入到教室里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加德纳、费尔德曼多元智力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中文版序,30,品生教师的专业发展 儿童为本教育的能力结构,了解儿童的知识与能力:观察、理解、研究儿童 教育儿童的知识与能力: 对话、互动的能力,帮助儿童孕育课题意识,主动、有效地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的能力,3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32,修订工作的目标,巩固成果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完善自身 面向实践吸纳各界意见,更好地服务教师 应对挑战适应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的新需求,33,反思,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反映 意见少,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前瞻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需要时间磨砺的过程,34,对课标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的难点,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成教师的实践操作策略有一定的难度;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比较宏观、上位,有些内容要求过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准;,35,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简单的重复;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不够具体明确,教学建议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课程标准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定位不够清晰。,36,需要重申:本课程内容的特征,德育为先。体现大德育观,非德目体系,但包含德目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涵养功能 育人为本。儿童是成长中的人,不是成人。需要理解、尊重、宽容、引导 能力为重。重要的:道德行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参与能力 知识为基础。主题构建,内容广博;综合性强,非学科逻辑,但并非无知识。 道德教育不应是无知的教育,37,修订思路和原则,(一)体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更清晰、严谨的表述,对内容标准做必要的补充与修正。 (二)立足课程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的原则,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的表述。 (三)体现与时俱进特征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的开放和生成性,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加以落实。,38,(四)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的原则。不能“无限扩张”。通过对内容标准部分的调整,适当减少相关内容点的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并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安排做出更为具体的建议和说明。 (五)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提高质量的要求,需在实施建议的各个部分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开发课程资源等做出更为详细的、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39,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立足于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十年实验的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修改,做到: 务实着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前瞻着眼于今后十年的发展; 审慎保持稳定,维护大局。 在坚持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立足调整和完善。,40,各部分修订要点,第一部分 前言 1. 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标准的前言中明确了这一思想,并在课程内容中加以渗透。 背景(人的发展需求、国际、国内) 课程价值(本课程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41,2. 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突出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4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清晰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消除多年来的模糊认识。 本别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阐释了课程性质。更加突出了这门课程在内容框架、品德养成过程和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特征。,43,3. 体现为教师服务,使课程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实验稿中,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稍显复杂,修订中对文字作了调整;课程设立之初为便于理解,出示了三个框图,鉴于教师们已经熟悉,保留意义不大予以删除。这样更简洁、更清晰,有助于教师理解。,44,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总目标 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与课程性质中的表述相一致,对文字做了梳理。 分类目标 为使课程目标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