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卷)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这形容的是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5. 荀子富国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春秋繁露奉本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两人观点A. 完全相反 B. 如出一辙C. 相互攻击 D. 彼此欣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贵贱有等,长幼有差”体现了荀子主张要求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材料“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说明了董仲舒也主张维护封建等级观念。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荀子、董仲舒26. 清末的主流教科书称鸦片战争为“鸦片烟之战”,认为鸦片战争只不过是欧人东来以后的一个普通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影响。这忽视了A. 战争爆发的国内国外背景 B. 鸦片战争的西方侵略性质C. 战争带来的革命性质转变 D.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巨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7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 推翻满清贵族统治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答案】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28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件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A否定宗教和神学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C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以人为中心的立法目的,调整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因此选D。A否定宗教和神学,错误,材料只显示调整宗教关系,不是否定宗教,BC也不符合材料,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评价29法国的启蒙运动时,一些启蒙思想家的语录被刻印在日历、月历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使社会底层受到启蒙影响 B. 在天文历法方面树立理性思维C. 使统治阶级无法阻止宣传 D. 进一步地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答案】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30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婚姻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封建政府对男女同游持反对意见,可知在1908年这种新旧思想的冲击激烈,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普遍现象”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排除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31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A.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C.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开始殖民掠夺,因此选B。A片面,CD错误,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主扩展是18、19世纪,都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32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C考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质33“按欧美诸邦,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其不欲中国之扰乱固也。故当两军相持,历年不决之际,彼等必欲有所助以冀速定。而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材料说明A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 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列强的默许C资产阶级革命得到西方的认可D.国民大革命利用北洋政府与西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的“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即鸦片战争后不久。“两军相持”是指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而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 材料说明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国民大革命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因此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特点34前德国总理施密特认为:“欧洲人应当讲述共同的文化演变。”欧盟委员会也有人呼吁:“为了忠诚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欧洲一体化与它所表现的理想一致,我们必须有共同的远见。”他们认为欧盟()A应进一步加速一体化进程B各国应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C应当有一部统一的宪法D应重视对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答案】D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35俄罗斯学者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此核心观点认为美国( )A面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B遭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C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 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答案】D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特点二、非选择题。(总共6小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薛福成变法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8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9分)【答案】(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8分)(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8分)(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9分)(2)本题材料提到,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3)本题材料提到,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