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转型鸿沟的衍生,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如何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在差异性的社会语境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山之匙,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面对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我们必须重回马克思,挖掘并厘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成脉络,从而为当代中国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摘要: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曲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自由”,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同等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不能简单地把我们今天活动的目的说成就是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就会掩盖现实生活矛盾,或者否定市场经济的历史进步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发展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者和反思者,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格局日益陷入片面化和物化的困境。在当代中国,人们把人的发展简单理解为物质的丰富和经济的增长,而忽视财富增长给生态修复带来的压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后果,更不用畅谈如何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实践中日益突显出来。这既是对人的发展历史轨迹的考量,也是对当下中国人的发展模式和实现条件反思的必然。厘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历史脉络,无论是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是探寻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而发展理论中的“自由”概念,既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也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可称之为“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其对立的概念是“异化”。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自由和异化理论枢一点下文再讨论飞“自由全而发展”的概念总是相对于“异化”概念而言的。人不能获得自由全而发展,就是异化;消除异化,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全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用“异化”和“自由全而发展”这两个术语来指称人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状态。“异化”是指人们的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由全而地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劳动不是第一需要、不是目的而是谋生的手段;人们的活动被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人们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而是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自由全而发展”则是指人们的另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最高目的是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劳动成为第一需要,人们的活动不再被限制在某种特殊的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驾驭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状态时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自由”是与“自愿”、“自主”同等的概念,自由发展也可以看成是自愿发展、自主发展,与人的“依赖性”、“被迫性”相对立。不过,这里的“自愿”、“自主”不能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理解,而必须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理解。雇佣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他们从事某种职业,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完全自愿、自主的行为,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但从“生存论”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是被迫的行为,是被自己的生活条件迫使的行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这种个人自由也是最彻底地取消任何个人自由,而使个性完全屈从于这样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且是极其强大的物,离开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本身而独立的物。同样,资本家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看也是自愿、自主、自由的行为,但从“生存论”意义上看,他的行为并非如此,因为他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受资本的驱使,是资本的奴隶。从“生存论”意义来说,只有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需要而是出于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的内在需要的行为才是自愿、自主、自由的行为。“自由发展”和“全而发展”也是同等的概念,自由发展也就是全而发展,全面发展必定是自由发展。“自由发展”着重从人的活动目的、意愿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而“全而发展”则着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结果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全而发展”只能是“自由发展”的结果,没有自由发展就谈不上全而发展;自由发展必定表现为全而发展,没有全而发展也就谈不上自由发展。“全而发展”不能理解为什么都行、什么都会,而只能理解为自由发展的结果。在“生存论”视域中,“异化”和“自由全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个根本不同性质的状态,从前者到后者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质的飞跃,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生存论”意义上的“必然王国”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的高级状态,是自觉、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状态。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的地方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必然王国的终结和自由王国的开始是人类告别“史前时期”而进入人类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时期。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自由全而发展”理论,就可以明白,把实现人的自由全而发展当成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并不合适。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解决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道路的问题。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路径。马克思在批判、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完善四个时期,逐步探寻并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萌芽时期:从中学时代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人的自由问题的初步探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主要讨论了三大问题:即人为什么要选择职业?明确选择职业的态度后如何选择职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人们有追求美好生活、享有充分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文章中马克思对职业选择充满了无比的激情、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马克思认为职业选择应遵循“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一旦拥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可以牺牲个人的幸福甚至生命,“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人是社会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关系必然对其职业的选择有制约性,人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关系,凭空想象抽象、随意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但马克思在论文中把自己职业的选择同人类幸福紧密结合,散发出可贵的自由精神。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轮廓依稀形成。马克思对封建神学和宗教制度的批判,同他对自由的追求和人的自由本性的思想紧密相连。在 1842 年 4 月至 1843 年 3月研究者称之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莱茵报时期,针对普鲁士政府颁布书报检查令加大对书报检查及出版自由的控制,马克思先于1842年1月底至2月初写了关于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并在 3 月至 4 月期间写了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在文中尖锐地批判书报检查所产生的恶果不应归咎于个别检察官的不法行为,而是书报检查制度固有的“客观的缺点”。马克思在文章中,把“理性”具体化为“人民精神”,指出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心声袒露,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在自己的出版物中表现自己精神的权利。“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因而也就是出版的类的本质。” 和政治解放的解读有本质区别,政治解放只能实现政治自由,而人类解放的前提是劳动自由的实现,在此意义上才真正实现人的自由。1932年第一次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在继承、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劳动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基础,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畸形、片面发展。马克思看到工人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同劳动行为的异化,劳动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异化劳动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丧失了人的类本质。因此,马克思强调只有消除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人的片面发展,使人的本质回归,从而使全体社会最终成员实现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飞跃。马克思基于人的类本质出发,对人的发展提出了理想目标: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将获得全面的解放,一切对人的个性的压抑都将消除。“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可见,尽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完整概念尚未形成,但这些思想的火花推动着他深入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 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触角探讨人的异化、自由和解放等问题。虽然尚没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完整概念,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轮廓已经依稀可见。(二)形成时期: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实践为揭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崭新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马恩批判了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而对物质生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等问题的探讨已经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恰恰表露出在神圣家族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思想及世界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旗帜鲜明地折射出人的本质由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而不再用“人本身”来说明人,开始抛弃“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出发,反对抽象哲学把人变成抽象的自我意识,看到人的主动性的一面,把人看成是纯粹的活动,证明人不可避免受自然界受动的一面。马克思非常赞同费尔巴哈这一观点,但是马克思并非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他对费尔巴哈感性的、受动的原则加以改造和超越。作为制约和决定着人的活动和需要的对象,不但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的性质,而且是劳动的产物,具有社会的性质,马克思把抽象的人拉入到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初步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部哲学巨著,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在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