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的本质,理解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举例说明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内涵 了解教育活动的要素 分析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特点 说明教育制度的含义和世界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本章学习要求,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四节 制度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规定性,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教育的概念,1.,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教育的本质规定,1.,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 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 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 脑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返回,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 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 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教育的概念,2.1 多元化的教育概念,2.,古今众多教育家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诠释。多元化的教育定义,一方面反映了教育内在表现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但其意义在于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特点,反映了教育的某些本质属性。,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多元化的教育定义,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中庸:“修道之谓之教。”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柏拉图:教育使个体身心得到圆满发展。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应教导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 方面的能力。” ,返回,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教育的概念,2.,2.2 教育的一般含义,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 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性,返回,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教”的主体,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受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 学”的主体,1.,2.,3.,4.,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 的 主体 。,对教育者的界定,教育者的作用,返回,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 为职责的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对“受教育者”的界定,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返回,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预定性 基于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性 广泛的信息量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育影响力具有优势性,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3.,3.1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3.,3.2 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有: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德育,返回,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核心是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智 育,返回,含义: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体育人才。中小学体育的内容主要有队列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游泳等项目。,体育,返回,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 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 。,美 育,返回,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 。,劳动技术教育,返回,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3.,3.3 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计划、课程 大纲和教科书来规范的。,学校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课程,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类。,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活动 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 内容及其传授过程。 课程的分类:,返回,学科课程,含义:学科课程也叫分课课程,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优点: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强,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 缺点:容易形成学科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忽视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兴趣。,返回,活动课程,含义:活动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优点: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手脑并用,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缺点:知识的逻辑性较差。,返回,潜在课程,含义: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一)潜在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一种教育性经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影响因素。 (二)作为教育性经验的潜在课程,是学术性内容与非学术性内容的综合体。 (三)潜在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 (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靳玉乐 潜在课程简论 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6期),返回,学校课程结构,课程计划也叫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主要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课程大纲也叫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其他或附录等。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一般有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课文是主要部分。,返回,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教育主要途径的延伸 社会实践是中小学教育主要途径的补充,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途径,4.,教 学,定义: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动。 作用: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为主也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尽快掌握间接知识是教学的优势功能;要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返回,含义:课外活动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联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课外活动,返回,社会实践,含义: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内容和形式:以德育为目标的活动,以智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此外,还有以体育、美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为了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中小学在开展社会实践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周密的计划,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综合效益,加强领导,保证安全。,返回,教育的起源,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1.,2.,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英国学者沛西能等。,生物起源论,返回,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等。,心理起源论,返回,劳动起源论,基本观点: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马克思等。,返回,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态势,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教育的发展历程,2.,原始教育的特征,第一、没有阶级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第三,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 第四,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 材,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返回,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其特征表现在:第一,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育脱离生产;第四,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第五,官学和私学并行;第六,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之所以到奴隶社会才能产生,是因为奴隶社会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第四,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古代社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