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乐文明的确立,历史的长河绵绵不休,以前我们学过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哪个?国王是谁?什么时间建立?亡国之君是谁?,2、夏朝后来被那个王朝取代?国王是谁? 亡国之君是哪一个?,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 夏禹,夏桀,商朝,商汤,商纣王,3、商朝灭亡之后,下一个朝代是哪一个?谁灭商朝, 建立什么朝代?,课前一练,西周,周武王(姬发),你看过封神榜吗?它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你还记得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如果你是周王,你会怎样来管辖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 武 王,角色扮演,分封制,考古印证,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6字,记载周康王改封矢于宜地为宜侯,同时赏赐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隶之事,其中奴隶包括商朝七姓遗民和一些耕作奴隶。,宜侯簋,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有哪些权利?又要承担哪些义务?,权利:从国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唱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实行分封制度后,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练一练,猜猜看,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宗法制度,什么是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西周的分封是怎样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宗 法 制,作用?,维护社会秩序,西周根据什么进行分封?宗法制,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决定的,由血缘决定。,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和个人的奋斗,西周强调等级,重视人的出身。,看图思考,1.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2.这与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辩证看问题,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等级的差异如何来体现?,礼乐制度,学习思考,天子用鼎,诸侯用鼎,士大夫用鼎,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材料反映了礼乐制度在什么方面的表现?,材料分析,结合课本说说,礼乐制度还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身着袍服的铜人西周西周时臣子身穿袍服,与王候所穿的服饰有很大差别。这些都是周礼所确定的礼制。,冕服玉人西周西周时高级贵族穿礼服,戴上高冠是为冕服。周人的冠多为高冠,比商朝的高,有些高冠竟然比人头高两倍。,天子 诸侯 大夫 文士 平民,崩、驾崩,卒,薨,不禄,对死的称呼,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智力竞技,去世,礼乐制度的内容有哪些?,讨论,读一读课本P71材料第2段,P72阅读卡“乐文化”,1、孔子是怎么看待周代的礼乐制度的?他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些制度? 2、你认为古代的礼乐制度有什么利弊?,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 社会秩序的工具,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回答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制度?,“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的精神传统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二十一世纪,礼仪仍然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礼乐文明的确立,课堂小结,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更,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义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所以当今社会要大力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社会的不平等,当今是民主的社会,所以不能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你认为古代的礼乐文明对现代社会发展有什么利弊?,课外拓展,课外拓展:辩一辩,孔子曾提出“礼乐治国”,联想到今天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战事,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今人反而不如古人文明吗?愿这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与维护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现实行动!,谢谢大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