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琵琶起舞换新声,唐五代词的发展与成就,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词的体制特征,在姹紫嫣红的唐五代文苑,词是一朵迟开的奇葩。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词原本是配合着新兴乐曲而演唱的歌词,兼有音乐和文学两种性质,所以又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词的音乐属性 词的文学特征,词的音乐属性,中国历史上,与诗结合的音乐有三种:雅乐、清乐、宴(燕)乐。 所谓雅乐,即先秦的古乐,诗经中的雅、颂,即是雅乐的诗歌。诗经中提到的乐器有二十九种,钟、鼓、琴、瑟就是庙堂雅乐的主要乐器。但是雅乐到了战国时代已经衰落。 汉魏六朝时的音乐称为清乐。所谓乐府诗,就是配合清乐的歌词。清乐其始是汉魏的平调、清调、瑟调三调,称为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行于中原。六朝的吴声、西曲则称清商乐(清调以商为主,故称清商),行于江南。清乐的主要乐器是丝竹,有筝、瑟、箫、竽等。但清乐从容和缓,音希而淡,入唐后逐渐衰落。 唐五代词所配合的,是隋唐时期一种以中原民间音乐为主,又吸收融合了前代清乐、边地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所形成的燕乐(燕享之乐)。燕乐乐器可包括雅乐以外的一切乐器,其中筚篥、贝、箜篌、琵琶、五弦、拨、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铜鼓等,有些可能是少数民族乐器,有些可能是阿拉伯系和印度系的外来乐器。 燕乐的乐器中琵琶最为重要,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律变化繁多,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长短句的歌词也就应运而生。,词的文学特征,词,原本多是民间歌词,盛、中唐以后,文人渐为一些音乐曲调填词,叫“倚声填词”。与先作辞后配乐的乐府在制辞程序上有所不同。 每首词的曲调,叫词牌,如“菩萨蛮”、“西江月”、“念奴娇”、“忆秦娥”、“虞美人”等。 词的句式最初有齐言,后来多为长短不一的“长短句”。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阕,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阕的单调,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至于分作三片、四片的长调,如瑞龙吟、莺啼序等,就更少了。,词在早期大多是在宴饮时,为歌儿舞女所写,内容以爱情甚至艳情为主,风格绮靡、婉约、优美。 词后来又称为“诗余”,意思是文人在作诗之余的消遣,相对于诗来说,不太正统,内容也不很严肃。,旗亭唱诗,筚篥,唐筚篥横吹合奏图,筚篥(日本雅乐乐器),武汉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徐奇武 演奏筚篥曲,箜篌五弦,五弦,唐彩绘弹箜篌女俑,羯鼓腰鼓,羯鼓:原流行于西域地区,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大约于公元四世纪时开始流行。唐时成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时一般横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杖敲击,速度可以很快。是当时龟兹乐队的特有乐器之一。唐玄宗擅击羯鼓,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用到的鼓,有节鼓、檐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连鼓和桴鼓等十余种。,关于词的起源问题的几种说法,关于词的起源,自古及今多有不同的看法: 一、词出于诗经。清徐訄词苑丛谈引丁澎药园闲话说:“屈子离骚亦名辞,汉武帝秋风亦名辞,词者诗之余也。”此外,清代的汪森等人也持此说,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只是看到了诗经中句式的长短不齐,与词中的长短句有相似之处,因而认定词源于诗经,实际上,词是长短句,但是长短句并非全是词。 二、词出于乐府。这种说法,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如宋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明代杨慎在词品序、王世贞艺苑卮言等也持此看法,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乐府与词均入乐,但入乐的方式与入乐的标准均不同。 三、词出于六朝杂言。主此者有清代徐訄。他说:“沈约六忆诗其三云: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亦词之滥觞也。”(见词苑丛谈) 四、词出于唐代近体诗。主此说者有方成培。他说:“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比之管弦。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香研居词麈)宋王灼碧鸡漫志,清沈翔凤乐府余论等也都持此说。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词是先有乐,再填词,最初可能没有专门的词,而“声诗”则是将诗配乐演唱,遇到不合乐时加衬字,但这时还是诗,而不是词。 以上几种看法,均不正确。,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唐宋词所运用的音乐,是隋唐之际出现的燕乐,因此,我们如果探讨词的起源,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决不可能把它追溯到隋唐燕乐之前。 另外,词的产生与唐代的近体诗也有一定的关系。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唐代不少诗人以诗多入乐著称,王维善音乐,能琵琶,他的送元二使安西谱为渭城曲,唐诗送别多唱,入宋以后犹传不衰。中唐时李贺、李益等还同教坊乐人相互合作。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人“旗亭画壁”故事,都是诗歌入乐为人传唱的明证。 但是以近体诗入乐,还属于采诗入乐,是“声诗”。而整齐的五七言句式,同参差不齐的乐曲始终是个矛盾。尽管入乐时,可以在节奏和歌法上,采用一些变通办法,使之适合歌唱,但矛盾还是存在的,而且乐曲愈复杂多变,这种矛盾就愈难克服。与乐曲合拍,本是创作歌词必须遵循的首要条件,在习用的五七言诗式外,探索创造一种诗、乐结合的新方式,便是唯一的出路,而且这不光是废弃齐言采用杂言的问题,还要依乐章结构分遍,依音乐节拍为句,依乐声高低清浊用字,要完全依据音乐的曲律制定出相应的词律。 经过无数诗人、乐工的努力,词从音乐上由曲调发展成了词调,在文学上就形成了词律。这样,由采诗入乐,就发展到了依调填词。词的形式也就逐渐形成。,敦煌曲子词,唐五代词的发展,也经过了从民间传播到文人创作的演变过程。盛唐到中唐,为燕乐乐曲的繁盛时期,也是词体在民间、在乐界孕育生长的时期。可惜盛唐乐曲、乐辞散失过多。但是,近代敦煌词的发现,提供了一些民间词的原始面貌。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考证出,敦煌曲中作于玄宗时的作品有三十二首,大曲三套,大体反映了词的初期创作的状态。如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同后来定型之词相比,显出它的原始与质朴。再如望江南二首: 莫扳我,扳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去那人扳,恩爱一时间。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运用民歌惯用的比兴手法,或托物寄意,或触景生情,表现妇女的不幸命运。风格质朴、自然,都表现了词初期阶段的特点。 敦煌曲子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说:“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可以看出,当时词调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但艺术成就不一,其中的优秀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但是在格调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近体诗的影响。,中唐文人词概说,全唐五代词所辑始于初唐,其已是依调填词,但从风格上来看,尚是以诗为词,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最迟在中唐时,文人已开始染指词的创作,据林大椿辑唐五代词,所收中唐文人词约14人117首,张璋、黄畬编全唐五代词,所收中唐文人词59人210首,。 中唐词人中,张松龄、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影响较大。此外还有陆羽、徐士衡、李成矩、柳宗元等人。而张松龄、张志和、顾况、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的作品,现都传了下来。,词在民间流行以后,引起了文人的模仿与创作。关于文人词最早创作的时代,现在学术界意见尚不一致。,张志和词,张志和(730?810?)字子同,本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十六擢明经,肃宗时作过左金吾录事参军,后因事被贬。赦还,从此不再出仕,放浪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因自号玄真子,其性格恬淡、潇洒,吐属亦妙。新唐书本传载,陆羽尝问他:“孰为往来者?”答云:“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李德裕以他比严,光, 新唐书亦将他列入隐逸传。他能书、画、击鼓、吹笛,从游者颜真卿、陆羽皆当时名公与诗人,故为时人所注意。 代宗大历九年(774)秋,谒湖州刺史颜真卿,撰渔歌子五首,后传入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823)作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为日本填词开山。张志和渔歌子词皆歌咏渔家生活,描绘水乡风光,在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与盛唐山水诗有相近之处。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很能写出他的恬淡、潇洒的人格,因而评者多称其有“远韵”,赞为“妙绝”。,志和词虽仅存五首,却值得注意:一,志和的诗如太寥歌、 空洞歌、 渔父等,都松散少情致,而其词却妙造自然,诗不如词,预示着词将代替诗而兴的信息。二,自从志和以渔家生活入词后,除去与他唱酬的时贤以外,五代有李珣、孙光宪、李煜,宋有苏轼、黄庭坚 、朱敦儒等人,皆写了不少这类题材,可见其影响之大。,韦应物、戴叔伦的词,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其词存调笑令一首: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韦词里的胡马实际是一个远戍绝塞、无家可归的战士的象征。戴词更通过雪霁月出的场景,衬托出久戍边疆的兵士的愁恨。这些作品令人想起盛唐边塞诗人的作品,虽然情调不再那么悲壮。 就韵位的富有变化,声律要求的严格,以及句调的更为长短参差看,韦、戴之词虽然继承了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精神,但已摆脱近体诗句度整齐的形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词调的特点。这对后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有比较明显的影响。,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两首调笑令,是最早的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 韦应物词存调笑令二首,其一曰: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白居易、刘禹锡的词,白居易、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他们的词,有些描写爱情,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刘禹锡的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既流转如珠,又含意不尽,表现出民间词调的本色,同时也能见出这些优秀诗人的加工与精致。 又如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两首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则通过自然景物的烘托,直接坦露了诗人的襟怀,离开民间歌词的情调渐远了。 与唐代民间词一样,初期文人词的题材也比较广泛。而且,他们还习惯以写诗的手法写词,除了少数作品外,较少在艺术上适应词调的特点,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关于李白词的真伪问题(一),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历来歧见迭出,众说纷纭,至今仍未有定论。上世纪八十年末,学界争论尤其激烈。 以上二词,在宋本李太白集与元萧士贇李太白集中,均未收录。最早著录菩萨蛮一词为李白所作的是宋代释文莹,其湘山野录卷上云:“此词不知何人写于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而对于忆秦娥,唐五代不见著录,北宋词人李之仪作忆秦娥词,注云:“用太白韵”(见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后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四十九云:“李太白词也。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座凄然而罢。”南宋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馀等,亦作李白词收入。,在词发展史上,有两首颇为引人注目的词,相传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一首是菩萨蛮,一首是忆秦娥。前者云: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接短亭。 后者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