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4年零售行业大突围 6月15日,百联、王府井百货、苏果、大连大商、武商等15家排名中国零售行业前茅的企业已经进入商务部确定的被扶持的大型流通企业推荐名单。“中国零售业国家队”终于正式出炉。 据悉,进入“国家队”后,被重点扶植的企业将重新构筑发展模式,并在参与政府重组并购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在盘子“做大”的情况下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相抗衡。 很显然,“国家队”的横空出世,将使已经提前与外资打响“战争”的中国零售业以更强劲的姿态,与外资贴身肉搏。 2004年是外资商业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想像的一年,因为在今年12月11日前,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它们的身上再也没有碍手碍脚的绳索了。 今年4月份,在杭州举办的“2004年中国零售高峰论坛”活动中,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爆出“2005年国内本土零售业将全线败退”的惊人之言。 当时,坐在会议台上的曾参加中国入世谈判的龙永图表现得异常激动,他把目光投向台下发问:“你们承认节节败退吗?承认的请举手!”台下默然。 在这个时点,简单地批评政府对零售业“过度”开放,似乎已经没有更大的意义。但是关于中国零售业的警世危言,已引起本土零售业的重视。 市场沦陷 外资逼近所导致的市场重新洗牌无疑是零售业今年最大的热点。零售一直被认为是遭受外资入侵最严重的领域,这一预言终于在今年得以实现。 根据WTO的承诺,国内零售市场的政策保护期马上就要结束,2004年将是外国零售巨头全面进入的开始。在此之前外资商业巨头抢占地盘、图谋连锁格局的雄心已经彰显他们在中国的扩张步伐突然提速,开始从进入期转向大规模布点的快速扩张期,开店数量和规模均大大超过政府及国内同行们的预料,从而彻底打破了一直以来内外资平和共处的奇怪局面。 自1992年上海八佰伴成为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至今,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2年历程。但到2003年9月,全国商业领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只有约30亿美元,而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达5014.71亿美元,商业领域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从这一点来看,外资企业一直是一只受困于种种限制的“笼中饿虎”。 目前,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的绝大部分都已进入我国市场,抢滩路线图是从南向北、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渐完善构建自己的商业布局,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是2003年的4.3倍。在这样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没有一种势力会坐失良机,各种较量在2004年12月11日这个解禁期限的冰盖下早已开始。外资零售业在各个城市疯狂选址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国内的零售企业去考察二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商业地块的时候,往往被告知这个地方已经有外资零售企业正在洽谈,或已经签了约。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引资指标,不惜出让城市黄金地段,对跨国零售业采取敞开大门、来者不拒的态度,甚至绕过原国家经贸委的规定,无条件协助国外零售业大开分店,并给予外资零售企业各种“超国民待遇”,这些行为助长了“洋巨头”在中国土地上安营扎寨的速度,使得国内零售业在入世保护期内没能形成保护缓冲,陷于被动。 与外资强烈的扩张欲望相比,此时的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业正危机声四起。过去的一年,由于大卖场、大超市的过度膨胀,造成了卖场的虚拟经营。如曾经两度进入“中国连锁百强”的福建最大连锁企业华榕超市因急速扩张而突然破产,打破了“大而赢”的神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名卖场、超市也走进了扩张后的死胡同。 据统计,外资零售在中国的销售额目前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10%左右,但是在竞争最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控制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经研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和三家中国零售企业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北京华联的财务数据后发现,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国外企业,不少企业都在70%以上。而中国销售额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分别为12.8%及11.95%,而外资企业平均是20.56%;净利润率这一指标国内企业普遍在2%以下,而沃尔玛在2003年度为3.5%。 这种高负债、低利润率的经营方式对国内零售企业的扩张形成了巨大阻碍。由于利润率太低,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而进入资本市场仍在客观上面临诸多限制,资金成为扩张的最大制约。 而在资金上具有明显优势的跨国零售集团则不会放过进一步抢夺地盘的机会。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收购这一跨国巨头急速扩张规模的手段,无疑会成为外资零售企业未来对内资零售企业最具杀伤力的竞争利器。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伴随着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外国商业资本在中国的布局和竞争将呈现出六大变化:由原来的指定区域开放变为全面开放;由重点城市的开放到全面开放;外资由探索性进入中国市场到在中国进行战略性发展;外资商业由单一业态的超市连锁向多元态化转变;由零售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由现在的合资进入运用并购等多种资本运营手段。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会越变越好,外资的一些优势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游戏规则”中的正当防卫 流通企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并非盛世危言,更为危险的是中国供应商面临的窘境。当流通渠道被外资超市完全掌控后,中国供应商不但成为首先被挤压利润的对象,还会进一步沦为永远的加工厂,即使产品销到国外,也要面临被跨国零售企业贴牌的命运。 6月1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除直接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将获准在中国境内所有省级城市合法开店”外,还特别说明,从今年12月11日起,商业领域的开放将全面取消地域限制;外国零售商最早将于今年12月起获准在内地任何地方开设商铺,且无需寻找中方合作伙伴。 此举是中国对入世规则的郑重承诺,也将大大激发外资加速进军中国的步伐。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对外资开放的进程中,都会对本民族行业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其实,许多地方政府“重外轻内”的观念与做法,早已不是秘密。问题在于,当身为世贸组织成员之时,政府应该如何对本土企业给予必要的援助与保护,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一举一动合乎全球通行的游戏规则? 3月16日的“全国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无疑成为中国零售业史上的一次“遵义会议”国家的态度很明确:不能让外企主导零售业。 在会议上,商务部明确提出:成立15家“本土零售企业国家队”,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会议结束第二天,北京市商务局就已经与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实施意见。3月22日,重庆市政府正式下文,同意组建国有独资公司重庆市商务集团。 其实,各地政府早在今年年初就纷纷发文进一步促进商业连锁企业发展,争取让红旗插遍全中国,互惠垄断大江南北。 有数据显示,到1999年底,正式获得中央批准,能够合法进入中国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近300家。 显然,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步伐已经远远走在了政府的开放时间表之前。而许多地方政府突破中央限制给予外商零售企业的优惠政策,更为其迅速扩张提供了方便。违规进入中国市场并赚取滚滚利润,然后导致今天的激烈反弹。 为了规范这一现象,2003年12月,一份由中国商务部起草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草案下发到了各家外资商业企业。办法将外资在中国商业领域投资过程中无违规行为的列为A级,有违规行为但予以规范的列为B级,违规且未规范的列为C级。像家乐福这样的B级投资者,违规行为在进行规范后1年内,应该不能申请开设新店。此办法一出笼立即引起了外资一阵惊慌的同时激起了内资的一片叫好声 很多人认为,中国零售业太弱,经不起进攻。如此惟一的办法就是使它强壮起来。今年以来,一条脉络已经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元月底,一份由商务部、建设部联合发出的通知出现在每个地级城市商业主管部门的案头,通知要求年底前完成制定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月初,商务部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上报国务院。 2月履新商务部长的上任伊始,就表示要高度重视被称为中国商业第一法的商业大店法,这使人们寄予厚望。 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中南海召集15家商业企业进行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座谈会。 由于办法的颁布牵动中国零售业的未来布局,以及中外零售企业今后的发展前途与命运,在修订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多方力量的博弈。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八易其稿后,办法才终于出炉。而分级管理办法最终在外资的强烈抵抗下胎死腹中。 同时,办法中规定,每个城市都必须有商业网点规划,没有商业网点规划的城市不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开店。也因为外资企业的集体反对被迫取消。 今年期间,由100位人大代表签字附议的商业大店法议案引起了国内流通业以及全国人大的关注。 商业大店法能否成为中国流通业第一法,也许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认为,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既要开放,还要给予一定的国民待遇,但要防止“超国民待遇”。 企业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政府只能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过分依赖政府是不可取的。中国零售业复兴的主角应该是国内零售企业自身。 既建“航母”,又造“旗舰” 如果是简单地拼规模,中国任何一个零售企业50年也赶不上沃尔玛,30年也赶不上家乐福。 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本土零售企业早已暗流涌动。全国零售业发展状况最好的上海市,在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方面早就先行一步。2003年4月份,由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总公司四家企业整合而成的上海百联正式挂牌成立,由此打造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商贸流通“航空母舰”。组建后的百联集团总资产规模近280亿元,销售收入近700亿元,拥有遍布全国20余省市的4000多家营业网点,基本涵盖了国际商贸领域的所有业态。经过一年多的整合,目前百联集团正在谋求整体上市。 并购已经被证明是零售业行之有效的扩张方式。1997年沃尔玛进入欧洲时,就是一次性收购了德国一家拥有21个大卖场的超市集团,1999年进军英国时,又是以1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的阿斯达集团,从而使沃尔玛在整个欧洲的门店数增加到350多家。 同样是1999年,家乐福为了阻止沃尔玛进攻自己的大本营法国市场,就先期收购了法国第二大的零售企业普拉门德斯。而在家乐福和沃尔玛对巴西的争夺战中,家乐福收购了巴西一家拥有16个大卖场的超市集团而令沃尔玛最终败出巴西市场。 专家认为,在中国市场的搏杀不过是这些商业资本大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风云际会的一个延续。 为了抵御外资商业的冲击,加快发展中国的民族商业,打造中国自己的流通企业集团,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行动。从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透露出政府要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母”,到3月16日商务部在亦庄会议上专门研究政策措施扶持15至20家流通业“国家队”,使“商业航母”的组建骤然升温。直至6月15日的“国家队”名单出笼。 借力国家政策的东风,各地零售企业的重组行动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4月16日,由14家国有商业企业重组而成的重庆商务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4月17日,首旅集团、新燕莎集团、全聚德集团正式宣布合并重组,由三强联手打造的旅游商业集团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总资产将超过150亿元,年经营收入总额近100亿元。 与此同时,许多迹象表明,武汉商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