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编辑词条分享 新知社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移动说客 网易微博 开心001 天涯 MSN QQ空间 飞信空间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概述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杨小凯等人创立的新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经济学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分的假设,引入了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作为核心概念,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最有价值的分工思想形式化,并在新的框架中,将现代经济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对各种微观和宏观经济现象做出解释。该学派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引起的,贸易作为劳动分工的一个侧面,也可以从分工角度进行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新的框架下,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并以新框架为依托,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新的解释,创立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又称内生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即使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都天生相同,没有外生比较优势,只要存在专业化经济,每个人选择不同专业后都会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然而,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解决。而贸易又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贸易不能产生,在多样化需要的强制下,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这时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贸易便产生了。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进而国际贸易;如果存在多样化消费的好处,交易效率的改进会导致商品种类数的增加。一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结构多样性、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经济一体化程度、生产集中度等组织结构问题都可以由此说明。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新兴古典经济学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重要缺陷,从每个个体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的现实出发分析个体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基于个体是消费-生产者的新框架更适合国家层次上对单个国家的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把对个体之间分工和贸易的分析用于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及其折衷解决的个体专业化决策思路重新考察了国际贸易理论,用分工演进模型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构成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贸易的原因。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贸易是个体专业化决策和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直接结果,贸易的原因是分工和专业化引发和强化的内生优势。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假定每个人的人生相同,不存在先天差别,在社会分工中各人后天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才产生了同种产品的生产率的差别和某一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贸易的基础。而且,这种优势与社会分工水平互相促进。分工和专业化带来了各人之间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率的差别,形成生产成本的优势,而这种差别和优势又会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分工,从而进一步强化差别和优势。可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优势是后天获得并且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是一种内生优势。但仅有生产方面的内生优势并不是开展贸易的充分条件,还要同时考虑其相对面交易效率的高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开展取决于一种综合优势,既要考虑生产上的内生优势或劣势,也要考虑交易效率优势或劣势,要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关系,即内生的生产率和交易效率的综合比较优势。 2.贸易的结果。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分工和贸易同时产生,贸易是专业化生产和多样化消费这一矛盾的解决方式,贸易的结果本质上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使个体的自给率降低,每个人生产的产品种类数更少而相互交换的产品种类更多,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和个体的贸易依存度提高。贸易品种类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随着分工的深化,个体的生产结构差别越来越大,经济结构则由自给自足时的单一结构趋于多样化。经济由自给自足时的互不往来到局部分工时的市场分割最后发展到完全分工时的市场一体化,市场从无到有,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所以,分工和贸易的直接结果是提高了个体的贸易依存度、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社会的商业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和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而且,分工减少了每个人必须的学习时间和费用,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力可以用于新的专业产品的生产。在高水平的分工模式中,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不同的产品而增加不同的专业种类数,因此分工和贸易还促进了产品种类的增加。 3.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发展。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该理论能够揭示国内贸易为何和如何发展到国际贸易。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这一解释力源于该理论依托的经济学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不同就在于其前提中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分的假设,从消费-生产者个体开始分析,认为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用个体权衡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决策进行统一的解释。国内贸易的产生是二者作用的结果,而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延伸。每个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当交易效率很低时,人们自给自足,没有交换和贸易产生。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首先出现一些地方性市场,但尚不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各分割的地方性市场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样的理由,当交易效率提高,分工进一步深化到可以突破国内市场规模的限制时,国际贸易就产生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消费-生产者的假设非常贴切,因此将个体决策过程应用到分析国家的经济行为也同样有解释力。只要国家之间分工的好处超过了国际贸易带来的交易费用,各国就会选择专业化生产并与他国交换,贸易也就由国内贸易发展到了国际贸易阶段。国际贸易之所以在国内贸易之后产生,原因就在于国际贸易较国内贸易有额外的交易费用。 4.贸易政策内生化。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不但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同时将贸易政策的选择在模型中内生化。新兴古典经济学把交易成本和内生比较优势概念引入李嘉图模型1,证明政府的贸易政策体制、分工的均衡网络规模与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是相互依赖的,均衡的贸易政策和国际分工水平密切相关。分工演进模型表明,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会不连续地从自给自足跳到部分劳动分工继而跳到完全分工。在部分劳动分工的情形下,交易效率较低的国家分工水平比交易效率高的国家要低,在参与国际分工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更有利于分工水平更高的国家,这些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单边自由贸易政策。而分工水平落后国从贸易中获利甚微,因此,落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来改变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好处。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改进,一般均衡会从低水平的分工状态非连续地跳到高水平的分工状态。这时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不再由任一国的国内生产条件决定,而由两国的生产条件和消费偏好共同决定。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关税手段来争取更多的分工利益,由此可能引发关税战从而使分工的好处全部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都有意愿参加纳什关税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双边自由贸易。这一分析一方面解释了单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政策的选择问题(即从单方保护转向双边关税谈判到最终参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的转变),而且能够解释世界范围内在经济发展过渡期贸易政策的二元结构问题(即发达国家追求单方自由贸易,而发展中国家追求单方贸易保护),也揭示了在经济发展的成熟期通过多边关税谈判形成多边自由贸易的局面。基于上面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通过分工的自发演进来确定贸易模式。政府应该致力于通过谈判实现多边自由贸易,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交易费用,以促进劳动分工的扩张和深化,带来更大的生产率收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甚至比边际分析更支持自由贸易政策。”2 5.贸易与经济发展问题。 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是传统贸易理论中经常涉猎的问题。与传统结论不同的是,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遵循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而是作为分工的不同侧面相伴而生,二者都是分工产生和深化的结果。分工引起了贸易,同时也是分工带来的生产率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发展。内生比较优势随着分工的演进会带来一国贸易结构和格局的动态变化,并且带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的研究成果还考察了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和国家之间二元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影响。3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特点4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对贸易理论的创新正是始于对贸易理论发展主流评价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对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发展线路的考察。 1.重新定位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原理的相互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只有当两国之间在同种商品生产上存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从而仅当绝对优势存在时,两国才有贸易的可能。而李嘉图的理论则将这种条件放宽,认为不必有绝对优势,而只要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生产率的差异,即只要存在比较优势时就有贸易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斯密认为没有贸易可能的条件下,李嘉图证明了存在贸易的基础,因此认定是后者包含了前者,前者是后者的特殊情况。 新兴古典经济学不同意这种主流观点,认为二者不只是比较方法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适用范围大小的不同,而是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按照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斯密的理论认为,是分工带来的生产率差异内生出的绝对优势形成了贸易的基础,而李嘉图则认为是先天存在的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导致了贸易的产生。绝对优势是一种后天创造的内生优势而比较优势是天然存在的外生优势。这种本质的差别使得贸易理论应该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以确定哪个是特例,哪个是更为一般的情况。一方面,即使按照传统的对“一般情况”和“特例”的评价标准,从适用范围上进行对比,李嘉图理论中贸易的产生要求两国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差别,即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存在比较优势,而斯密的理论中则不要求这一条件,即使两国没有事前天然的差别,只要存在专业化报酬递增,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仍然可以创造出优势,即创造出贸易的基础。这样看来,在李嘉图认为没有贸易可能的情况下,斯密认为可以有。因此也可以说,斯密理论比李嘉图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广;另一方面,斯密认为,“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5,新兴古典经济学也认为,即使个人之间天生存在着生产率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远不如个人之间由于后天的分工演进而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异来的重要。因此内生比较优势应是较李嘉图理论中的外生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贸易产生的原因,斯密的绝对优势是较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2.重新归纳贸易理论的发展线路 基于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重新定位,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贸易理论的发展分为内生优势和外生优势两条线路,其源头一是起源于斯密,一是起源于李嘉图。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奠定了外生比较优势的基础及其在贸易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此后的贸易理论中,新古典贸易理论沿袭了李嘉图外生差别的思路,将李嘉图理论中的比较成本的差异引入到生产要素层面,把贸易的成因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无论是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还是以后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都是以两国之间有先天存在的生产条件的差别为基础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产生并占据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之后,斯密的内生优势理论一直被主流的贸易理论所忽视。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创立的过程中,俄林曾经注意到了促成内生优势的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意义但也只是将规模经济所导致的贸易作为要素禀赋差异贸易的一种补充而未作重点考察。20世纪70年代,林德贸易模式(林德贸易模式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现象。)和产业内贸易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