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肥市2020年高三年4月份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713. 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 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第I卷 (选择题 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越窑青瓷是利用越窑周边分布广泛的瓷土烧制的精美瓷器。唐代初期,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青瓷需求量猛增。唐代晚期,朝鲜半岛的居民在我国越窑青瓷窑工的指导下学习青瓷制作工艺。下图示意我国古代越窑青瓷窑址群分布。据此完成1-3题。1. 晋代越窑青瓷烧制的自然地理背景有A. 平原面积广大B. 河流宽阔绵长C. 土壤疏松肥沃 D. 森林植被茂密2. 从晋代至唐代,越窑窑址群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造船技术发展B. 瓷土资源枯竭C. 劳动力价格上涨 D. 淡水资源匮乏3. 唐代晚期,朝鲜半岛引人越窑青瓷制作工艺对当地的影响有自然环境明显改善青瓷产品逐渐普及百姓生活品质提高 茶道文化日渐盛行A. B. C. D. 【解析】1.青瓷烧制需要大量的燃料,古代燃料燃烧主要是利用木材,该地位于两座山之间,森林植被比较茂密,燃料充足,故答案选D2.根据材料“唐代初期,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青瓷需求量猛增”,可以知道唐代中国青瓷利用海上运输出口到朝鲜,因此窑址也迁到了沿海地区,方便青瓷出口,故答案选A.3.朝鲜半岛引入越窑青瓷制作,必然增加了对木材(燃料)和瓷土的需求,因此就会加大植被的破坏和瓷土开挖,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因此第一句话是错误的。随着朝鲜青瓷的制作,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也必然就会导致青瓷和茶文化在朝鲜的普及和盛行,所以答案选D。【答案】1.D 2.A3.D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将北方地区作为燃煤集中供暖区。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利用太阳能、地热能供暖的现象。据此完成4-5题。4.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定集中供暖地区主要依据A. 低温日数B. 降雪天数C. 煤炭储量D. 空气湿度5. 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新的供暖方式得益于环保理念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居民收入增长科技水平提高A. B. C. D. 【解析】4.本题较为简单,因为北方温度低才需要供暖,所以答案选A。但本题要注意,个人同学会选B,觉得降雪天气就是温度低,温度低和降雪是有关系的,但不能划等号,温度低不一定会出现降雪,降雪需要具备水汽条件。5.出现了新的供暖方式,如太阳能、地热能供暖,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太阳能和地热能的使用,太阳能、地热能供暖与传统的燃煤供暖比较,价格比较高,比较环保,因此方式的转变也得益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理念的转变,供暖与交通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答案选C。【答案】4.A 5.C江苏省某河口港地处淤泥质海岸,受径流和潮流的影响,港口通海航道经常发生泥沙淤积。2011年,当地政府在港口外修建了双导堤、改善了航运条件。当前,航道再次出现泥沙淤积。下图示意2008年和2013年该河口港附近海域等深线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 2008年图中河口处4m等深线向外海凸出最远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7. 与2008年比。2013年图中双导堤内和导堤外主要的外力作用方式分别是A. 堆积 侵蚀B. 堆积 堆积C. 侵蚀 堆积 D. 侵蚀 侵蚀8. 当前。治理该通海航道泥沙淤积的工程措施有A. 延长导堤长度B. 降低导堤高度 C. 扩大导堤间距 D. 增加堤内植物【解析】6.河口处4m等深线向外海凸出,说明弯曲处泥沙淤积、水深较浅。向外海凸出最远,说明泥沙堆积最为严重的季节,该河地处季风季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携带泥沙量最大,到河口堆积也是最严重的季节,因此答案选B。7.两张图做对比,堤内4m等深线向外海凸出减少,堤内其他等深线也向内海弯曲,说明堤内侵蚀增强了;堤外等深线-2米、-4米都向外海移动,说明堤外变浅了,以淤积为主,因此答案选C。8.从图中可以看出,堤内等深线变化最明显,依据上题分析,堤内侵蚀较严重,泥沙不易淤积。导堤的作用是使河水流向外海时或海水涨潮时,流速集中,导致冲刷能力较强,泥沙不易淤积,因此目前应该延长导堤长度,答案选A。【答案】6.B 7.C 8.A阿拉伯海位于困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9-11题。9. 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A.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B.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C.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D.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10. 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断面甲的海洋淡水输入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断面乙的海洋淡水输入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A. B. C. D. 11. 阿拉伯海通过断面甲得到海洋淡水输入最少的时期,该海域 A. 盛行东北信风 B. 盛行东北季风 C. 盛行西南季风D. 季风正在转换【解析】9.依据第10题的分析,淡水的收入有断面甲印度洋输入、降水、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而支出为蒸发、流入断面乙波斯湾、红海。断面甲远大于断面乙,流入波斯湾、红海的谁小于印度洋输入、印度西部径流,而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当,所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该海区蒸发旺盛,蒸发过程中海洋向大气输入热量,因此答案案选B10.波斯湾、红海的盐度高于阿拉伯海,阿拉比海盐度高于印度洋,根据材料“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这句话,可以知道阿拉伯海淡水输入是通过断面甲由印度洋输入,同时沿岸径流输入、大气降水也是该海区淡水的收入,因此答案选B11.在冬季时,阿拉伯海盛行东北季风,阿拉伯海海水通过西海岸从阿拉伯海海区流向印度洋,通过东海岸从孟加拉湾流向阿拉伯海;夏季时,盛行西南风,印度洋海区海水从西海岸流向阿拉伯海,因此只有在季风转换时,季风环流最弱时,印度洋从断面甲向阿拉伯海输入的淡水最少,因此答案选D。【答案】9.B 10.B11.D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注意事项:第I卷8页,须用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造船业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属于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1956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业开启了新征程,2013年中国取代日本等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在国际造船业激烈竞争和日本造船企业向海外转移的背景下,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将I-Shipping”(用尖端技术智能造船、造智能船,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和“J一Ocean”(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系统、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设备建造)作为日本造船业的发展方向。下图示意2010年日本主要钢铁工业企业和主要造船企业分布。(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说明图示地区日本造船企业分布的主要原因。(6分)(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取代日本等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社会经济原因。(6分)(3)从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角度分析当前日本造船企业向海外转移对日本区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6分)(4)简析日本造船业的发展方向对中国造船业的启示。(6分)【答案】 (1)日本造船企业分布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便于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料、燃料和.零部件等;靠近本国船舶消费市场,也便于船舶出口,抢占国际市场:靠近钢铁工业基地和工业发达地区,可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每点 2分,任答三点得6分)(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投资增加,船舶制造协作条件逐渐完善:中国船舶消费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中国产业政策积极扶持造船业发展,与日本技术差距缩小:中国劳动力充足,人力成本较低:中国造船场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更低。(每点2分, 任答三点得6分)(3)日本造船企业向海外转移,相关配套产业受到冲击,投资规模缩小,短期使经济活动规模缩小: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长期有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效益较低的造船企业移出, 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每点3分,答两点得6分,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4)中国劳动力价格日益增长,需提高中国造船业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成本:中国造船业应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抢占高端市场,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造船业可向多元化结构发展,提高造船企业抗风险能力。(每点 2分,答三点得6分,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部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青藏高原隆起,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随后季风加强,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大江东去。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城周边地理事物分布。(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沉积了巨厚含盐地层,分析该巨厚含盐地层的成因。(6分)(2)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新生代以来古长江流域地势格局发生转变的原因。(4分)(3)推测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6分)(4)甲地分布着长江流域唯一一处中生代前形成的钛磁铁矿,科研人员依据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来判断古长江东西贯通,简析其判断的科学道理。(6分)【答案】(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地处中低纬度,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径流不断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内流盆地形成时间长,盐分积累多。(每点2分,答三点得6分)(2)受板块碰撞影响,西部地壳强烈隆起: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使得东部高原、高地陷落。(每点2分, 答两点得4分)(3) (受板块挤压) 甲地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阻挡古川江南流:古川江最终由向西南流改为向东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乙地东、西两侧河流整体侵蚀作用加强(或答地下喀斯特发育) :乙地以东地区地壳陷落,(巫山与江汉盆地)高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下 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 袭夺古川江)使得古川江东流。(每点2分, 答三点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4)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 -的钛磁铁矿,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只能来自甲地:(2分)该矿风化后经流水侵蚀,当古长江贯通后,钛磁铁矿碎屑才被古长江流水搬运至江汉盆地沉积。(4 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