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2008-9-9 10:25:40【大 中 小】 阅读次数:1243文/彭弋的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名曲。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歌唱性特征和欣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让人们对这个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关键词:梁祝 音乐美学 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表现了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以及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祝福。这首曲子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共同完成的。创作这首曲子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响应国家提出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群众化”的倡议,创作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交响音乐,两人联手,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利用独奏乐器乐交响乐队相互竟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在老师、同学及交响乐队的支持配合下,于1958年创作完成并在第二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舞蹈汇演中一鸣惊人,很快就驰名中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标题音乐。它是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其结构为奏鸣曲式。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旋律的民族性:全曲作者主要采用了我国越剧的慢中板音调,引子由弦乐演奏出轻柔的颤音背景,然后长笛吹出明朗、优美的乐句,最后由单簧管演奏出抒情、婉转的引子主题。这段音乐极具描绘功能,将乐音的律动与江南水乡之间的动态结构相联系,使人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联觉意向,把我们带进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草桥亭畔,好一派秀丽的江南春色!随后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爱情主题是以我国南方经典戏曲越剧为基础写成的,充分体现了整曲旋律的民族性。由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小提琴形成对答,利用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变化分别代表男女主人公,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也是展现演奏者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华彩乐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次从不同的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读书生活这个生活侧面。在结束部中,速度为徐缓抒情的慢板,前半部分由小提琴奏出似断似续的慢板,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二、旋律的歌唱性一般来讲,器乐作品不易传唱,不易上口,但作者认为,梁祝旋律的富有歌唱性,是它与其他器乐曲的区别所在。梁祝的所有旋律都具有明显的歌唱性。那些通俗或娱乐音乐的重要特性通俗、流畅、伤感、热情、简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旋律的歌唱性实现的。这个歌唱性本身依赖于两个基本因素。第一,大量使用民歌与地方戏曲的旋律因素;第二,所有旋律都主要是五声调式构成。我们知道,从古老的民歌,到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儿歌,到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都大量使用五声调式,或者说尽量避免半音。在节奏上,梁祝也适用了人们最熟悉的节奏。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一个不知道“梁祝”故事的人都能大概猜到音乐讲的是什么,就是因为音乐本身所具备的那种内在的、独立于文字的、逻辑的结构。正因为如此,梁祝的音乐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成为易于传唱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三、旋律中西合璧、雅俗共赏作为一个讲中国故事的音乐作品,却采用了西洋的体裁,用协奏曲的形式来表达全曲的内容,主奏乐器为小提琴,“土”和“洋”的结合是如此的完美,它成为采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与西方的演奏方式结合的最完美的作品。作者直接把这个作品命名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是高度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加之音乐本身都是非常通俗、流畅、伤感、热情、简单,而上述这些特点恰恰是能够雅俗共赏的标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它使众多的人民群众能够轻易地接受它、喜欢它,又让音乐界的权威人士欣赏它、赞美它,它成为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典范。四、旋律的情节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又一特点体现在其旋律的情节性上。从呈示部的引子开始,就以中国章回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它,依次讲述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十八相送、抗婚、楼台相会、控诉、哭灵、投坟、化蝶等内容,向我们完整地讲述了中国古代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祝福。特别是在展开部的抗婚音乐中,表达了祝英台对自己父亲干涉婚姻的愤怒情绪。它首先由铜管乐用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紧接着,独奏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了祝英台惊慌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并通过几个强有力的和弦,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锣鼓齐鸣,刺耳的声音惊心动魄,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发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面对无法改变的悲伤情绪,作者继而用一段慢板音乐来表现,由独奏小提琴与大提琴互奏对答,大提琴一声声,缓慢低沉,幽怨哀绝,小提琴一声声,如泣如诉,高亢凄厉,揪人心扉,仿佛是祝英台在向梁山伯诉说离愁别绪,诉说绵绵不绝的情意。这段音乐用慢板将梁祝二人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欲哭无泪的愤懑情感用音乐语言展现了出来。终于,梁山伯在楼台会后,忧愤交加,溘然长逝。在本段乐曲的尾部,整个音乐突然急转直下,乐队交替运用京剧倒板和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再加入板鼓一声紧似一声慢的尖锐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将越剧中哭腔音调揉入旋律中。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怨,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队用ff的力度演奏,全曲达到最高潮,充分体现了祝英台以死抗争的决心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西方的演奏形式完美地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高度赞扬,西方人称其为“美丽的蝴蝶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它已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琅琅上口的音乐作品,成为建国以来管弦乐曲的典范,以至于至今无人超越。参考文献:1.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M】航天工业出版社.19932.伍湘涛.交响音乐赏析新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张俊,郭爱民,音乐与音乐欣赏.【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