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三峡课题:三峡 课型:讲读课 主备:班 级: 组 别: 姓名: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预习案一、走近作者(2)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2、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共40卷,三十多万字,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3)信息链接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无论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4)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二、预习自测预习自测1本文作者是北魏 学家 ,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峡、 峡和 峡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2读一读 查一查,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略无阙( )处 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绝素湍( ) 绿潭 绝巘( ) 飞漱( ) 属( )引凄异3、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 ) 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 ) 虽乘奔御风(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以供课堂上解决。探究案探究点一: 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 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 探究点二:1、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2、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探究点三:3、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4、本文在材料安排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我学习我收获用你自己的方式,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训练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4、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5、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检测案1、原文填空: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7)、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2、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 手法,通过“ ”、“ ”的航行描写以及“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3从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4、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描写校园生活。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