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谈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传统的训练,大多数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 艺术 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 “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精耕细作读文章,由于过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一篇美不胜收的文章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组合。本应最受学生欢迎的阅读课成为最乏味的机械训练。针对这个,我们往往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对课文形式的考察,对作品的深入研读,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解析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从具体语境切入课文,有时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引入对课文分析。如对阿Q正传的阅读教学,按常规的教学法,教师不厌其烦介绍时代背景,逐字逐段分析人物形象,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利用一篇读阿Q正传的随笔,让学生在反复精读中,自己体会领悟人物的特色。随笔中说:读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看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看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看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看第六遍,阿Q还是阿Q;看第七遍,阿Q向自己扑过来;看第八遍,合而为一;看第九遍,又化为你的亲戚故人;看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看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看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国土;看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甚或是警报器。其实何止是阿Q正传,大凡世界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哪一部不需要反复阅读呢?从联系入手触类旁通听课要能听出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高一课文,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苏轼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就可以思考,这三处“徘徊”其意境和形象是否相同?这三处“徘徊”意境和形象显然是不同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中的“徘徊”,是激愤于烈士的无辜罹难,面对死难烈士,千头万绪都徘徊心头,该用什么去追悼死难烈士;“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徘徊”,是以孔雀起兴,生动形象地比喻了夫妻依依不舍的别离;“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还有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后四节采用的都是复叠的表现手法,但塑造的意境截然不同。雨巷以此塑造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不期而遇而又无言分离的情境;再别康桥以此塑造的则是对于母校那种一往情深、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眷恋心绪。在雨巷首尾两节里,戴望舒分别用了“逢”与“飘”两字,巧妙地表达了“我”的期待和追求是那样临近而真切却又是那样遥远而渺茫;在再别康桥首尾两节里,徐志摩分别连用三个“轻轻”和两个“悄悄”,巧妙地营造了诗人悄悄来到和与康桥悄悄再别的情景,表达了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可见,没有联系便没有触类旁通,而“联系”,只能生发于头脑中的知识、问题储存中。读,是高语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教材课文的“练习”几乎都为此项内容设置。“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扫除课文障碍,字句能读得准确、通顺,文意能大体读懂、手法能基本理解。“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要读出逻辑魅力,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