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班级:实验0903 :翁 学号:2009160028相信几乎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有过被偷或是目睹小偷偷东西的刹那!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小偷,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遭偷的经历。对任何人而言,被偷都是不太舒服的经历。试想,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在一瞬间不属于自己了,怎么想都会感到郁闷的。就像之前姐姐刚买了一个星期的电动车,表嫂刚买的手机,我放在二战后的意大利正是满目疮痍,举步维艰,高失业率让整个罗马陷入了贫困与恐慌,每份卑微的工作都有无数人争先恐后(这让我不由得想到我国大城市中的人才市场)。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失业已有两年的里奇为了做这份工作,说服自己的老婆玛丽娅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陪嫁床单拿去当了,一家人只好睡光床垫,才赎回了先前为了吃饭而当掉的旧自行车。对里奇来说,这辆破车可是全家生计的重大命脉,也是唯一可赖以改变命运的寄托与希望。 里奇六岁的小儿子布鲁诺对爸爸这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视若珍宝,每天把车擦得光光亮,连多了个小小的坑洼都铭记于心,像个小男子汉子似的挥着手抱怨当铺伙计们对车子不够上心。他把对爸爸的崇拜全写在脸上,大清早父子两个都穿着粗布连身工装裤去上班,每人上身口袋里都插一个妈妈做的蛋饼卷当午饭,笑容灿烂,朝气蓬勃崭新的一天,有工作、有收入的一天,就要开始。看完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一部很旧,带着胶片的划痕,把屏幕变成了旧幕布,声音沙哑,有被时间磨挫的遗迹的电影。就是这样的电影,没有蒙太奇效果,只有长镜头,只有旧时侯才有的朴实,就像电影里的父子俩。 但在丢失东西后的反应上,不同的人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财大气粗的人虽说丢了东西也会分泌失调一会儿,但他们往往很快就将此事抛到脑后,因为对这些人而言为丢失的东西费心造成的损失要比失物本身更为严重。但对于那些穷的叮当响,省吃俭用才弄了个心仪已久的物件的人,遭了窃可就是断了他们的生路了。这些人丢了东西后心会发生很恐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滋生源。不过可恨的是,古往今来遭窃最多的人恰恰是这些穷人,他们非但被偷,还经常面临被抢的危险。虽说历史上有过不少劫富济贫的故事,但是就像所有的流传下来的故事一样。正是因为它的稀少,所以才能得以流传。由此推断,和穷人遭窃的事相比这些故事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更可悲的是,富人遭窃后,依旧能做他们的富人,并且十之八九还是一如既往地良民。而穷人遭窃后,非但更穷了,并且十之五六有可能沦为偷穷人东西的贼人。如此循环,富人不见其少,穷人却日益增多,并且贼人的队伍也越发壮观了。用来维持全家生计的自行车被偷了,路完全断掉了吗?好在我们记住了车架,可以去寻找,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可以叫上朋友,细细检查所有的二手车市没有找到,在雨中,又是徒劳。 希望一直没有消失,偷车贼也找到了,却没有证据,更没有车子。旧希望的破灭紧接着是新希望的燃起,然后又是破灭。孩子一次次被人群挤开,却不会轻易走丢,孩子一个人走在河边,走在嘈杂的集市里,熟悉种种电影的观众,总认为下一个镜头就是孩子落水或被人拐走。不过电影里却如同现实社会,那些充斥在大多戏剧里的悲剧冲突不在这里,孩子平安回到爸爸身边,就像每一天。 在一个个小的希望的破灭给人的冲击绝对不比一个灾难来的温和,小的希望连连破灭让人窒息,这种窒息可以消磨掉对希望的渴望,丢自行车的人也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 被抓住并不是悲剧收场,车主看到了无辜的孩子,原谅了偷自行车的人。 父子流着泪,消失在熙熙攘攘的,故事回到开始,只是多了四行泪水。 我曾以为最后的最后,自行车会奇迹般的回来。然而不可能,就像我丢失的自行车即便N次看到被临班的同学骑来骑走,也不会回到我的手边。 一个现实残酷,一个残酷的青春 这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生活的再现,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精彩的镜头,没有奇迹,没有灾难。生活就是这样的,唯此生活,却更添加了悲剧色彩。生活,不消灾难,可以给人彻骨的凄寒。新现实主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父与子岳全52008-06-03 00:12:13巴赞说,意大利人和俄国人天生就是演员,所以我就不知道演员的表演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电影史上的新现实主义伟大作品。新现实,并非纯然的客观,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而有更为浓重的人工化手法,当这种人工化手法被掩藏到背后,观众无法识破时,这部作品几可被称为杰作了。在看偷自行车的人的时候,我们实现被知道演员全部是非职业的,于是在观影的时候,我们不禁为这种质朴的表演所倾倒,这种倾倒还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忘记了表演的存在。到了观看过程的结束,我们回想整个故事,才记起演员是非演员这回事,惊叹才出现了。所以新现实并非简单的实景拍摄和非职业演员演出这么简单,新现实是高度人工化的,他们总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没有缺憾的叙事,所有的一切都要支持这种完整,以便达到完美。试想如果偷自行车的人真的用职业演员来演出(据说制片方当初想用加里格兰特来扮演男主角)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电影里里奇的声音其实也是配音演员配音的。同样,电影的剪辑、场面调度等等也是非常风格化的,风格化的作用在于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会游离于影片之外,技术被掩藏了,正如巴赞说的,“不再有电影”,似乎这就是现实。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因为现实中,矛盾不会如此集中化,不会如此戏剧化。新现实的魅力正在于此:高度集中化了的现实,影片似乎总要表达些什么,但因为过多的现实意象,影片的意蕴是那样丰富。意大利的新现实电影到1947年左右其实已出现危机,因为新现实主义常用的电影表现手法如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演出等手法被滥用了,在一些喜剧类型的影片中也会使用这些不合适的手法,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电影思潮的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偷自行车的人,并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意义可想而知,也可见伟大的导演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所在。还是回到电影本身。一辆自行车,成了一个人生命中无法承担之重,这构成了严重的不对等,在极轻微的物质价值和沉重的心灵重荷之间。一辆自行车,承载着一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生活的全部希望,希望就是一切,是一家人全部奋斗的意义之所在。整部影片正是围着这个希望展开,里奇需要一辆自行车才会拥有来自不易的工作,然而自行车被当了,全家倾其所有赎回了自行车,然而就在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然后就是影片最为精彩的寻找自行车之旅。自行车被偷,就意味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一下子坍塌,灾难的降临就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灾难之后就是磨难,影片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历经磨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这个本色演员才能完美展现。本色演员并非是要求演员经历过故事中所经历过的一切,但他肯定是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他的生活环境就是社会的底层。这种磨难就是希望顷刻之间破灭,但个体不愿面对这种顷刻的破灭,他总要挣扎着去追寻,他越付出努力,他就越陷入希望破灭的泥潭,越发难以自拔。环境的悲剧最终不可避免地酿成心灵和道德的悲剧。当然反映了导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片总不会忘记社会批评的使命,导演的高明处在于,他没有孤立或者是简单地批评某一社会现象,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总显出丰富的意象。一辆自行车,对于社会底层的里奇来说,这是生活所有的希望,但对于不跟他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来说,一辆自行车就仅仅是一辆自行车而已,被偷了就是丢了而已。所以整个寻找希望的过程,只有里奇和他年幼的儿子在徒劳地进行,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强烈地体会到了他们心的绝望和孤独。儿子在电影中的设置真的堪称神来之笔,他让整部电影的涵丰富了很多,使电影深入到了心灵原本无法触及的层面以及道德层面。从父子二人寻觅自行车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和谐的父子关系,彼此信任,彼此有着强烈的爱。自行车在某种程度上是父子二人共同的希望,寻觅希望的过程虽然是遭受磨难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之中,却体现了父子人格的尊严。然而,当磨难达到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时,里奇的道德一下子坍塌了,自己成了偷自行车的人,并被所有人进行身体及道德侮辱。这一切,全部被儿子看在眼里。影片的最后是很有意味的镜头,儿子握住了爸爸无助的手。在此刻,爸爸成了一个弱者,道德上的弱者。此时去追问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显得多余,其实这一幕充满了感人的温情。德西卡在另一部电影孩子在看着我们中,同样表现了这种父子间的脉脉温情,弗洛伊德主义者可以大大做做文章。简单中创造激情恩来居士42007-08-25 20:56:28首先要知道就是什么叫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关于这个概念,我找到了一段对其描述的容: 二次大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一般认为,这一运动从1945年至1951持续了大约六年。但是,作为一种电影风格,一种创作方法,则对现代电影创作有深远影响,新现实主义一词用于电影,始见于意大利影评人彼特朗吉里在电影杂志(1942年146期)上评论鲁奇诺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的一篇文章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历史开始于1945年,即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城市的那一年。从1945年至1950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逐步形成,这包括:1.注意反映本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2.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3.在拍摄方法上注重真实感,尽量在实景中拍摄并运用自然光;4.反对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而这部偷自行车的人则是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推到了最高峰的影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其实对于德西卡,我最初了解到他并不是在那些枯燥的电影史中的新现实主义的条目中,而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买了一他的米兰奇迹的DVD,当时也是出于好奇,不过看过以后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片子,也让我记住了这位导演。虽然他是出身于新现实主义的,然而米兰奇迹中荒诞的,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却有别于其他的现实作品,使它成为了一部特立独行的奇妙作品。 现在言归正传,来谈谈现在的这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的偷自行车的人,它几乎具备了这一流派的所有特点,比如基本上都是实景拍摄,多用外景,并且基本上都是非职业演员,题材也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描写了一个迫于生计,最终被迫去偷自行车的普通人,以此折射出当时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实形成这种“新现实主义”独特风格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时战后的意大利破旧不堪,电影制作者们没有了摄影棚,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寻找一种折衷的办法来延续创作,于是他们不得不扛着摄像机到大街上进行拍摄,不得不启用非职业演员,等等。加之受到了法国的让雷诺阿(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之子)的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这特有的所谓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 但是否因为简陋,他们就显得毫无价值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由于贴近社会现实,反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巨大共鸣,它们由于技术,资金等等的限制,也只能把题材放到最真实的情景中,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拍摄的素材。 当然,并不能因为它取材的局限,就认为他只是在客观地描写民间疾苦,故事就没看头,就没有可看性了。以偷自行车的人一片为例,德西卡就述说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新现实主义影片毕竟不是纪录片,它的本质还是故事片,因此如何讲好一个朴素的故事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在影片中,导演刻意营造了非常多的戏剧冲突,比如在教堂追逐老人,以及后来的与偷车贼对峙的两个场景,都充满了戏剧力,起到了高潮的作用,特别是在弥撒中穿梭的那场戏,颇具调侃意味。可以说,在叙事上它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是非职业演员的问题,这也是新现实主义美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片中的几个演员的表现还是很出色的,尽管在某些方面和职业演员还是有差距的。但他们同时也表现出了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