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与情境默写,1.(2014山东)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 氓) 2.(2013北京) ,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 氓) 3.(2013辽宁)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诗经氓) 4.(2013湖南)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经氓),1.(2014山东卷)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2013北京卷)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3.(2013辽宁卷)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4.(2013湖南卷)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5.(2013四川)既见复关, 。(诗经氓) 6.(2012福建) ,三岁食贫。(诗经 氓) 7.(2011福建)匪来贸丝, 。(诗经 氓) 8.(2010全国)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诗经 氓),5.(2013四川卷)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6.(2012福建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7.(2011福建)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8.(2010年全国卷)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9.(2010江苏)不见复关, 。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 氓) 10.(2010福建)既见复关, 。(诗经 氓) 11.(2009广东)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 氓),9.(2010年江苏卷)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10.(2010年福建卷)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11.(2009广东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12.(2008宁夏海南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诗经 氓) 13.(2015江苏卷)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思其反。(诗经 氓),12.(2008宁夏海南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13.(2015江苏卷)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 , 。 2.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 。 3.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5.本诗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本诗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6、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 8. 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 ,。 9.氓中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也体现了她纯真、热情的一面,在文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6、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 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9.氓中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也体现了她纯真、热情的一面,在文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0、婚后,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再也不是那个憨厚的小伙,终于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不仅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在诗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 11.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 12.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 13.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 ,。,10.婚后,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再也不是那个憨厚的小伙,终于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不仅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在诗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11.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两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2.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13.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 ,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_ ,_。 3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_ ,_。,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4.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_ ,_。 5.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_ ,_?,4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5.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 2、 短歌行中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的诗句: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这几句点明了“忧”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的诗句: 5、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的诗句: 6、曹操在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7、曹操在短歌行中写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的语句: 8、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的语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 2、 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 3、 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 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5、归园田居中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6、归园田居中 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7、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 8、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