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 1 页共页共 8 页页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试题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位置。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成绩查询5.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成绩查询 第卷阅读题第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刘成纪 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实际上,对乡村、 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 的主导性。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 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 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 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像中国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 种审美取向的反映。以摹写自然见长的中国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 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 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 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同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 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 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 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其中,童年式的 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在当代中国, 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国美学保持了最持久的张力。它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既非纯粹乡村,也非纯粹城市, 而是在两者之间维持了微妙的平衡。人,无论居于乡野渴望都市,还是立于都市回望乡村,均意味着两者对人 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共同昭示了一种可能的完美生活。但仍需指出的是,对于中国美学而言,这种城 乡二元并置的审美选择仍然只是美的现实形态,而不是理想形态。在理想层面,则要进一步克服分离,寻求美 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在中国美学史上,这种努力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起于魏晋、兴于唐宋、大 盛于明清的文人造园运动。生活于都市的士人通过园林筑造,为自己营造出乡居生活的审美幻象,从而使原乡 焦虑得到抚慰。与此一致,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园林城市”观念,其目的也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绿化问题,而 是要通过将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使城市获得家园感。 (节选自 2015 年 7 月 1 日光明日报 14 版) 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 2 页共页共 8 页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 B.城市作为美的另一个制造和传播中心,与乡村、田园、自然山水一样,也能够主导中国美学的审美创造 和审美取向。 C.相对乡村来说,城市拥有更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因而能在更大范围里主导审美风尚和制定审美 标准。 D.中国美学的城乡二元性从古至今都存在,要理解它,就要对古代的士人阶层的生存命运有一定的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传统中国,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纳力,也成为 能工巧匠的聚集地。 B.中国山水田园诗画,虽以摹写自然见长,但展示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大都是城中士人对乡居 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C.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存在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理智上出于功利目的,必须走向城市,情感上 却又固恋和忠诚于乡村。 D.中国美学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所能维持的微妙的平衡,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同等位置,中 国美学才能保持最持久的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市催生了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作为美与文化的容器,城市能够聚集较多的审美和艺 术创造活动。 B.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城市生活却似乎得不到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情感 认同,他们更原意生活在乡村。 C.居住在乡野间的人可能会羡慕都市生活,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也会向往乡村生活,理想的生活形态是城 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 D.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园林城市”观念,事实上和古代文人的造园运动一样,都是想要在城市中营造出乡 居生活的氛围,来获得家园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董应举,字崇相,闽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除广州教授 。与税监李凤争学傍壖地,凤舍人驰骑文庙前, 絷其马,用是有名。 迁南京国子博士 ,再迁南京吏部主事。召为文选主事。历考功郎中 ,告归。起南京大理丞。四十六年闰四 月,日中黑子相斗。五月朔,有黑日掩日,日无光。时辽东抚顺已失,应举言:“日生黑眚,乃强敌侵凌之征。 亟宜勤政修备,以消祸变。”因条上方略。帝置不省。 天启改元 ,再迁太常少卿,督四夷馆。二年春陈急务数事极言天下兵耗民离疆宇日蹙由主威不立国法不行 所致。帝以为应举知兵,令专任较射演武。 已,上言保卫神京在设险营屯。遂擢应举太仆卿兼河南道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屯务。应举以责太重,陈 十难十利,帝悉敕所司从之。乃分处辽人万三千余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诏书褒美。遂用公帑六千买 民田十二万余亩,合闲田凡十八万亩,广募耕者,畀工廪、田器、牛种,浚渠筑防,教之艺稻,农舍、仓廨、 场圃、舟车毕具,费二万六千,而所收黍麦谷五万五千余石。廷臣多论其功,就进右副都御史。天津葛沽故有 水陆兵二千,应举奏令屯田,以所入充岁饷,屯利益兴。 五年六月,朝议以屯务既成,当广鼓铸。乃改应举工部右侍郎,专领钱务,开局荆州。寻议给两淮盐课为 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 3 页共页共 8 页页 铸本,命兼户部侍郎,并理盐政。应举至扬州,疏请厘正盐规,议商人补行积引,增输银视正引之半,为部议 所格。应举方奏析,而巡盐御史陆世科恶其侵官,劾之,魏忠贤传旨诘让,御史徐扬先遂希指再劾,落职闲住。 崇祯初,复官。 应举好学善文。其居官,慷慨任事;在家,好兴利捍患。比没,海滨人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董应举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年春/陈急务数事/极言天下兵耗/民离疆宇/日蹙由主威不立/ B.二年春/陈急务/数事极/言天下兵耗民离/疆宇日蹙/由主威不立/ C.二年春/陈急务数事/极言天下兵耗民离/疆宇日蹙/由主威不立/ D.二年春/陈急务/数事极/言天下兵耗/民离疆宇/日蹙由主威不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广州教授,广州主管学校教育的官员。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 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明、清国子监有博士厅,设博士,均以分经教授为职务。 C.考功郎中,总掌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并详加簿录。某官死时,则将其功过、行状付诸史官,或 谥其号、或铭于碑,会百官议其内容后,传报其家。 D.天启改元,天启元年。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 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 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董应举任职广州时竭力捍卫学校的利益。税监李凤想占学校旁边的空地,他据理力争,李凤手下舍人飞 骑至文庙前,董应举勒住他的的马而争论,因此有名。 B.董应举才干过人,虑事深远。他进言保卫神京在于设置险阻经营屯田。朝廷提升他担任太仆卿兼河南道 御史,经营管理天津至山海关的屯田事务。 C.董应举忠心耿耿,为朝廷提了很多好的建议。他曾提议供给两淮盐税作为铸造的本钱。管理盐政时又上 疏请求整治端正盐务法规,建议商人补行多余的盐引,这些建议大都被采纳。 D.董应举一生勤勉,为国为民。他居官时,慷慨任事;在家时,喜好兴利排患。到他死后,海滨人建祠堂 奉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日生黑眚,乃强敌侵凌之征。亟宜勤政修备,以消祸变。 (2).魏忠贤传旨诘让,御史徐扬先遂希指再劾,落职闲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89 题。 舟中对月书情 皇甫汸 不识别家久,但看明月辉。 关山一以鉴,驿路远相违。 影落吴云尽,凉生楚树微。 天边有乌鹊,思与共南飞。 【注】皇甫汸,明朝著名诗人,字子循,号百泉,长期宦游,政事之余,不废吟咏。吴、楚:古地名,诗 中分别代指长江的下游、中游地区。 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河南省八市高中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第 4 页共页共 8 页页 8.有人认为,全诗最值得玩味也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是颈联两句“影落吴云尽,凉生楚树微”,它 又是本诗的 诗眼。试对此联做一赏析。(6 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 _。” (3)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来比喻女子美丽不再、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 _。” 乙 选考题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 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大题计分。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乘电梯乘电梯 张爱国 为了赶一份文件,李牧几乎熬了个通宵,刚上床,闹钟就响了。李牧实在想再迷糊一阵子,却突然想到最 近局里正在狠抓“四风”,浑身一激灵谁都知道,迟到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眼下这形势,也能大到自 己无法承受的地步。 时间真不是个东西,就在李牧这一想一激灵中就过去了一刻钟。李牧一骨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