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1页 共 18页第 2页 共 18页 语文测试卷语文测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工整的书写在笔记本上。 2.考试结束后汇总自己需要老师讲解的知识点。 第 I 卷(选择题)第 I 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判要有意义,就必须有诚意。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然而,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却诚意不足、居心叵测,动辄挥舞关税 大棒、一再进行极限施压,妄图靠施压迫使中方接受漫天要价。这种如意算 盘,最终必定落空。 从去年 3 月至今,中美经贸谈判虽几经反复,但有一点始终清晰不变: 无论美方怎样威胁,中方都始终坚守捍卫国家正当权益和民族尊严的底线; 无论美方如何施压,中方都“风雨不动安如山”。美方应该清楚,中国人从 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讹诈,极限施压的套路,在中国这里注定没有用处。 看看现实,中国核心利益岂容交易?习近平主席说过,“谁都不要指望 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利 益和尊严的信念高度一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坚如磐石,近 14 亿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可阻挡。对于中美经贸谈判,中方希 望达成协议,但绝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中国经济的体量在这里, 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可欺,指望通过对几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就把中 国吓倒,未免太不自量力了!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任何极限施压,都只能 让中国人民更加看清霸权主义的本质,更加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 读读历史,新中国何时屈从过威胁?中国人向来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 事也不怕事。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我们连“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又面 临西方世界的全面封锁,都从未向任何非正义压力低过头;今天的中国,拥 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迅速增强的创新能力,更 不可能惧怕谁。这是志气所在,也是底气所在!回望历史,每当外部压力加 大之时,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昂之日。任何封锁 欺压,都只会更加激发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任何困难挑 战,最终都只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展望未来,时代潮流怎么可能阻挡?中美经贸摩擦,本质上是进步与落 后、平等与霸权、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较量,中国站在国际道义和时代潮 流这一边。美方肆意践踏国际经贸规则、冲击多边贸易体制,给世界制造了 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采取的立场,不仅是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是在维 护自由贸易体系,维护国际规则秩序,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维护世界 各国的共同利益。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倘若仗着自己财大气粗, 一意孤行,美方终将领会到这句中国古语的深意。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从来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对中美经贸交 往中存在的问题,中方也一直认为对话解决才是正道。美方想要继续谈判, 就请摆正姿态拿出诚意来;如果痴迷于极限施压,注定会“竹篮打水一场 第 3页 共 18页第 4页 共 18页 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5.20新中国何时屈从过威胁 )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却心怀鬼胎,多次对中方进行极限施压,妄图迫 使中方接受漫天要价的如意算盘,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B美方无论怎样极限施压,结果都只能让中国人民更加看清霸权主义的本 质,因此这样一来就中国人民更加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 C当今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并不惧怕美方的贸易战, 这体现了中国的志气与底气。 D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进步与落后、平等与霸权、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 较量,中国立场同时也维护、彰显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政论文,对“中美贸易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章犀 利的语言可知作者的政治主见与立场。 B第段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作为论据道理论证,论证了无论何时美国都 无法战胜中国方面。 C文章分论点采用反问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符合政论文的语言 的严正特点。 D第段回望历史,通过新中国与如今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精神凸显了中华 儿女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美方怎样威胁,中方都始终坚守正道、维护国家主权,行使大国权 力。 B美国如果依仗自己财大气粗,而一意孤行,最终将领会到中国古语“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在含义。 C在中美贸易战中,美方表示不愿意与中国谈判,即使谈判也是“竹篮打 水一场空”。 D美方肆意违反国际经贸规则、冲击多边贸易体制,将给世界制造了巨大 的不确定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个小题,12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个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 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 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 年我就拿到 1000 万美金,按当时 汇率相当于 8000 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 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 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 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 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地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 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 于是各种包装炒作, 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 第 5页 共 18页第 6页 共 18页 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 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 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 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 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 起?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公布了 2015 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 (PISA) , 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 38%,中 国只有 16.8%,还不及 OECD 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 350 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 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 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 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 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 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 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 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 现在, 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 500 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 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 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 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 2017 年 1 月 19 日光明日报第 6 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 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 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 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 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 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 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 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 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 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 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 2015 年 10 月 13 日新华每日电讯 )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试图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 第 7页 共 18页第 8页 共 18页 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 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三则材料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 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于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 值得反思。 D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 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单一,缺乏深度。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 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 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 C三则材料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 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D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 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6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 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十七岁的远行 1 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 当时我 17 岁。 站台上, 全家人给我送行。 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的很紧,理念是 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2 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天气很热,我 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 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3 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 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 嘟囔, “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 ”母亲是中学教师, 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 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4 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 来到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皖北的 吐槽,其中最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5 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大别山区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 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糍粑有多香甜,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 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要用什么样 的米和糯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臼里面舂,最后要 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