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车船税代收代缴管理办法附表下载(试行)第一条 为加强车船税的征收管理,规范车船税代收代缴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河南省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负责代收代缴车船税。代收代缴车船税是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扣缴义务人无论直接销售还是委托销售交强险,都应依法履行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的义务。第三条 负有扣缴义务的保险机构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可以只在其税务登记证件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不再发给扣缴税款登记证件。第四条扣缴义务人应指定专门的办税人员具体负责办理车船税的代收代缴工作。扣缴义务人的单位负责人、具体办理代收代缴税款的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代收代缴工作,认真履行代收代缴义务。第五条 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范围是:车船税征税范围内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需投保交强险的车辆。第六条 车船税实行按年计算征收。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时,车船税的纳税期限为纳税人购买交强险的当日。具体税额标准按照河南省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规定的车船税税目税额标准执行。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计算方法:(一)保有机动车,在购买交强险时按一个年度计算车船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二)新购置的机动车,购置当年的应纳税款从购买交强险日期的当月起至该年度终了按月计算。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应纳税月份数12(三)境外机动车临时入境、机动车临时上道路行驶、机动车距规定的报废期限不足一年而购买短期交强险的,车船税从交强险有效期起始日的当月至截止日的当月按月计算。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应纳税月份数12第七条 扣缴义务人在代收代缴车船税时,应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前次保险单,查验纳税人以前年度的完税情况。对于以前年度没有缴纳车船税的,保险机构在代收代缴当年度应纳税款的同时,还应代收代缴以前年度的未缴税款,并从前次交强险保单到期日的次日起至购买本年度保险的当日止,按日加收应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第八条 对纳税人直接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在销售交强险时,凭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开具含有牌号等车辆信息的完税凭证,不再代收代缴车船税。但应将上述车辆的完税凭证号和出具该凭证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名称录入交强险业务系统,然后将完税凭证的复印件随交强险业务一并存档备查。第九条 扣缴义务人在向拖拉机、军队和武警专用车辆、警用车辆等条例规定的免税车辆销售交强险时,不代收代缴车船税,但应将上述车辆的信息录入交强险业务系统,并将登记证书或行驶证书复印件随交强险业务一并存档备查。拖拉机以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并拥有拖拉机登记证书或拖拉机行驶证书作为认定依据;军队、武警专用车辆以军队、武警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军车号牌和武警号牌作为认定依据;警用车辆以公安机关核发的警车号牌(最后一位登记编号为红色的“警”字)作为认定依据。第十条 对地方税务机关出具车船税减免税证明(附件1)的外交车辆和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车辆,扣缴义务人在销售交强险时,对免税车辆不再代收代缴车船税。但扣缴义务人应将减免税证明号和出具该证明的税务机关名称录入交强险业务系统,并将减免税证明(保险公司留存联)随交强险业务一并存档备查。除拖拉机、军队和武警专用车辆、警用车辆以外的机动车,纳税人无法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凭证或减免税证明的,各保险机构在销售交强险时一律要按规定代收代缴车船税。第十一条 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及滞纳金,应向纳税人开具含有完税信息的保险单和保险业专用发票,作为纳税人缴纳车船税和滞纳金的证明。除另有规定外,扣缴义务人不再给纳税人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纳税人需要再开具完税凭证的,可凭含有完税信息的交强险保险单到保险机构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第十二条 扣缴义务人在销售交强险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代收代缴车船税,并将相关信息据实录入交强险销售信息系统。有条件的地方税务机关和保险机构要积极探索车险信息平台与地方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联网工作,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处理。第十三条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税款及加收滞纳金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缴纳的,扣缴义务人在纳税人填写纳税人拒绝缴纳车船税登记表(附件2)后办理交强险业务;纳税人拒绝签字的,扣缴义务人应在纳税人拒绝缴纳车船税登记表上由两名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存档备查,每月申报和解缴税款时,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报送纳税人拒绝缴纳车船税登记表和纳税人拒绝缴纳车船税报告表(附件3)。第十四条扣缴义务人应在每月终了后10日内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如实报送上月车船税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附件4)、车船税代收代缴税款明细表(电子资料)(附件5)以及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并解缴上月代收税款。第十五条扣缴义务人要做好机动车投保、缴税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档案保存、整理工作,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扣缴义务人应接受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和保险监管部门的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和隐瞒。第十六条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履行扣缴义务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第十七条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季度终了后一个月内,及时足额支付扣缴义务人代收税款手续费。第十八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保密,对于保险监管部门和扣缴义务人提供的信息资料,除办理涉税事项外,不得用于其他目的。第十九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做好对扣缴义务人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纳税辅导工作,免费提供车船税宣传资料,帮助解决代收代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刁难办税人员或阻挠扣缴义务人工作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做出严肃处理。第二十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与保险监管部门或扣缴义务人建立健全定期联系制度、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换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完善代收代缴管理工作。第二十一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附件1车船税减免税证明 地税 字 第 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和河南省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减免税规定, (单位或个人)已在我局办理 年度车船税减免手续,共免征(减征) (辆艘)车船,免征(减征)金额为 元。减免批准字号为: 具体车船明细如下: 项目序号车船牌照号车船类别减免税额第三联:备查联(保险公司存)第二联:收据联(免税单位存)第一联:存根联(地税机关存)合计特此证明 地方税务机关(章)年 月 日注:减免税证明一式三份。第一份由地方税务机关与减免税相关证明材料一并存档;第二份交纳税人存档;第三份由纳税人购买交强险时,交保险机构据以免收车船税,保险机构存档备查。附件 2 纳税人拒绝缴纳车船税登记表 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详细地址电话号码车辆类型车牌号扣缴税额税款所属时期保单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和河南省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凡本省境内依法应当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均应按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缴纳车船税。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负责代收代缴车船税。代收代缴车船税是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扣缴义务人无论直接销售还是委托销售交强险,都应依法履行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的义务。拒缴原因扣缴义务人 (公章)经 办 人纳税人:(签章) 年 月 日经 办 人注:1.纳税人识别号:单位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个人填写身份证号码。2.本表一式二份,一份扣缴义务人留存,一份报税务机关。附件 3 纳税人拒绝缴纳车船税报告表 地方税务局: 以下纳税人于 年 月在办理“交强险”时,拒绝缴纳应缴的车船税,特此报告。 序号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详细地址电话号码车辆类型车牌号税款所属年度扣缴税额保单号扣缴单位(盖章) 负责人: 经 办 人: 主管地税机关(盖章) 受理人: 受理时间:注:1.纳税人识别号:单位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个人填写身份证号码。 2.本报告单一式二份,经主管地税机关受理盖章后,退回扣缴义务人一份。 附件4车船税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扣缴义务人识别号: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扣缴义务人名称地址微机编码联系电话税款所属时期车辆类别本期应代收代缴本 期 免 税本期拒绝代收代缴本 期 实 际 代 收 代 缴数量税额数量税额数量税额数量税额滞纳金大型客车中型客车小型客车微型客车载货汽车三轮低速货车专项轮式车摩托车合计如扣缴义务人填报,由扣缴人填写以下各栏如委托代理人填报,由代理人填写以下各栏会计主管(签章)扣缴义务人(签章)代理人名称代理人(公章)代理人地址经 办 人电话以下由税务机关填写收到申报表日期接收人注:本表一式三份,一份扣缴人留存,一份报税务机关,一份留税务机关做税收会计凭证。11附件5 车船税代收代缴税款明细表扣缴义务人名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