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 海 无 涯 1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 一、 沁一、 沁园春园春 长沙长沙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 ,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 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 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 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 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 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 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 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 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 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 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 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 教学大纲和考 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 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 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 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 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 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 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 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 诗配以乐, 诗配以画, 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 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 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 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 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 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 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 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 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 21 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 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 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 学 海 无 涯 2 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 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 泳 ,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 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 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 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 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 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 。这 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 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 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 、 “问” 、 “忆” 、 “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 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二、诗两首二、诗两首雨巷雨巷 雨巷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 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 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 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 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 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1、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 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 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 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 想。 新课程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因此本 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 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 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 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 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2、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 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3、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 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 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 ,并引出“雨巷诗人” 。 首先: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 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 基调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 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 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 学 海 无 涯 3 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 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 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 键。可以放一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 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 “我” ,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 “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 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 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 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 ,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 次朗读把握节奏, 并找出压韵的字词。 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 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 ,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诗两首雨巷诗两首雨巷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 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