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使四亿人脱贫 两年后停止接受联合国援粮,2018.,5,特别报道,忆苦菜杂锦,新奇的“太空蔬菜”,三代人饮食小调查,体验农家生活,小电影:饥饿中的人们,精彩导读,阅读,同学们,看完本节课的课题有什么问题或疑问?,1.餐桌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2.餐桌上为什么要有故事呢?,我最喜欢每天傍晚吃饭的时光。一家人开开心心围成一桌,边吃边聊,我听到了许多与食物相关的故事。从这些平凡的小故事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迪,让我去想去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事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对人们来说既平常又重 要。时代在变,人们的饮食也在变。朋友们,就让我们从餐桌上 人们常谈论到的话题开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探究食物怎样在变,它怎样体现着社会、科技在进步,2,下,上,封面,目录,退出,封底,中国使四亿人脱贫 两年后停止接受联合国援粮,漫 话 今 昔,傍晚,爸爸下班刚到家,就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天他从网上看到的右边这则消息。爷爷迫不及待地让我打开电脑,找到这条新闻让他看看,他边读边感叹道,“不容易啊,中国人真了不起!象我们小时候,左邻右里都吃不饱,想不到现在我们国家不仅不用外援,还有能力帮助其它困难的地区!”听了爷爷的话,我想了很多很多,特别报道,爷爷的珍藏,各种各样的票证,妈妈的往事,忆苦菜杂锦,4,在爷爷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本漂亮的相册,里面没有一张相片,有的是一张张不同面值的“粮票”。这些粮票虽然很旧,经过多年的收藏,却很平整。同学们,你们或许还没有听说过“粮票”,一定感到奇怪吧。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趁爷爷忘了锁抽屉,偷偷把相册拿出来,把粮票取出来玩。爷爷发现后,生气极了,狠狠骂了我一顿。我很不服气,心想:这几张破纸,有什么了不起! 后来,爷爷才告诉我,那是粮票。别看那不起眼的粮票,在爷爷年轻的时候,它的用处可大啦。没有它,就算有钱,到了饭店也买不到吃的。谁家有多余的粮票,,可以用来当作礼物送给亲友,还可以换来生活用品,真比钱更有用。记得有一年,家里穷,锅烂了却一直舍不得花钱卖,奶奶用了十斤粮票换了一个,现在这锅还保留着呢。 爷爷还告诉我,除了买粮食要用粮票外,买许多食品,甚至生活用品,都必须要有票证才行。象油票、糖票、猪肉票、鱼肉票、布票而且都是定量供应的,比如每月每人只能买到20斤大米,二两生油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像我那样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以前买东西这样麻烦呢?爷爷说,那时候物质缺乏,如果没有了这些票证,就有可能会出现有的人买很多,有的人买不上的现象,造成社会混乱,这些票证在当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不用它,就说明了社会物质大大丰富了,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社会的进步。,珍藏,爷,爷,的,没有!不是我孤陋寡闻,我想很多同学也没见过粮票呢。让我们来听听志豪同学的介绍吧!,谷子,你见过粮票吗?,漫 话 今 昔,特别报道,爷爷的珍藏,各种各样的票证,妈妈的往事,忆苦菜杂锦,5,真想不到,在爷爷珍藏的粮票集背后,隐藏着这么多历史故事。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同学们,看了上一篇文章,你大概了解了“粮票时期”的这段历史吧,百闻不如一见,我从爷爷那里借了几张粮票,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其他票证,让大家见识见识。,广东省通用粮票 图片来源:自拍,全国通用粮票 图片来源:自拍,各种各样,粮票,布票,鞋票,肉票,酒票,图片来源:宏图收藏之窗网,漫 话 今 昔,票证,的,除了这些票证外,还有很多!,特别报道,爷爷的珍藏,各种各样的票证,妈妈的往事,忆苦菜杂锦,6,“琪琪,吃饭啦”,妈妈的催促声把我从哈里波特一书奇妙的故事中惊醒。啊,该吃饭了,好象还不觉得饿。走到餐桌子旁,一看,是妈妈的拿手好菜生炒瘦肉片。我埋怨道,“是瘦肉片呀。”妈妈没有生气,笑着说,“你啊,真是在甜水中长大的。来,你一边吃,我一边给 你讲讲妈妈的亲身经历” 妈妈小的时候,想吃猪肉、鱼肉可不容易,要有肉票、鱼票按票配量。这还不说,有了票还要排队购买。说起排队,妈妈记忆深刻。妈妈是家里的长女,读小学的时候,大约是七十年代吧,家里的,妈妈,的,往事,小弟弟刚出生,排队买肉的任务就落在妈妈的身上。外婆早就告诉妈妈,不能贪睡,一定要早些起床。 这一天清晨,天还没亮,妈妈便朝市场肉档跑去,准备占个“有利位置”。刚踏进市场,远远望见肉档前排队的人不多,卖肉的人还没到。妈妈心里好高兴,满以为这回一定可以很快买到给外婆补身体的瘦肉。走近队伍,咦,奇怪,怎么在队伍中间的地面上有一块块不同样子的砖头、石块、纸皮?妈妈没多想,用脚把这些东西移开,跟在站最后的人后面。等了大约半小时吧,卖肉的人来了,买肉的人也陆续到了,后面的人竟吵了起来。原来,这些砖头石块是他们前一晚就放在那里“排队”的,被妈妈这一踢,全乱了。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指着妈妈,生气地说,“肯定是她,你看,从没见过这女孩,她却站在我们前面”结果,妈妈委曲地被迫排到队伍的最后。 轮到妈妈的时候,瘦肉已经买光了,只剩下一些碎碎的猪骨。走出市场时,天全亮了,提着一袋碎猪骨,妈妈哭了 听了妈妈的这段往事,我刻意地夹了片肉细细嚼。其实,味道还真不错,只是平时菜多得吃不完,从没细细品尝罢了。,同学们,你一定到过热闹的市场吧?物质丰富的今天,要排队买菜是极少见的事,可是在妈妈的童年,几乎每一顿饭都没有肉,就算有都要经过排队买来的,漫 话 今 昔,特别报道,爷爷的珍藏,各种各样的票证,妈妈的往事,忆苦菜杂锦,7,以假乱真下酒菜 爷爷年轻时,住在大院里的人们很喜 欢聚在一起聊天喝酒。那时候,只有节日才能 炒上几碟菜下酒。平时下酒的菜很少,实在没有菜的时候,便只好来两碟“纯天然食品”: 盐炒砂子,号称“炒花生米” 材料:从河里捞来的小卵石若干 盐炒木块,号称“盐焗鸡腿” 材料:选择一些象鸡腿样子的树根、木块若干 制作方法:将材料洗干净后倒进窝里,洒上盐,略 炒即可。 评价:以上两道菜若材料选得好, 看起来能以假乱真,吃起来嘛, 你想想 ),食物“再循环” 马 屎 豆 奶奶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很多,常常不能填饱肚子。一位给富人家养马的亲戚很同情他们,常常给他家带去马屎。用水冲开马屎,便见许多马没有消化好的整颗整颗的豆子,洗干净再晒干,便成了豆子干,再煮熟。谁还会理会这“美食”的来源? (六年级 子希),免榨的花生油 两粒花生米 爸爸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种了青菜,炒青菜常常是餐桌上唯一的一盘菜。有时油没有了,也买不上,只好“发明创新”,来点免榨 的花生油窝烧红后,往窝里扔下 两 粒花生米代油。 花生油不是从花生里榨出 的吗?好办法!,粗 饼 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奶奶家乡的 人们饥饿难当,发明了“粗饼”。 用谷壳、蔗渣、龙眼核、荔枝核任意一种,打碎,下锅加少量水煮熟,压成饼状即可。现在的人想起来当然是难以下咽,但当时,人们还将这种食物作为充饥的小吃呢。 (五年级 业晴),漫 话 今 昔,特别报道,爷爷的珍藏,各种各样的票证,妈妈的往事,忆苦菜杂锦,8,想不到吧,这样的菜你吃得下吗?,在我国农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其中科学家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它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袁隆平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他亲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0年春天,他发现了一株水稻长得格外健壮,穗大粒饱。第二年他将珍藏的这穗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可是长出的稻苗没有一株能超过它们的前代。他思索着考虑着,后来在遗传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纯种水稻,它的第二代和第一代相似,只有杂交水稻,性状才会和前代不同。因此,要想使水稻获得高产,就要培育出杂交水稻来。他还从资料中得知,水稻中可能会存在一个雄性不孕的特殊品种,如果把它找到,杂交水稻就可能成功,这样他就开始寻找。,1964年的夏季,袁隆平爷爷头戴草帽,手拿放大镜,一朵花一朵花去找在第14天上,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翼翼地把它移植在花盆里,用别的稻花和它杂交。就这样,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助手们想尽了办法,在显微镜前,在试验田中,熬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在1973年,第一批人工杂交种试种,1976年大面积推广,当年便增产几百亿斤稻米。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爷爷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谷子,背得真不错!可你知道吗?在今天我们丰衣足食的背后,不光有勤劳耕作的农民,还有不少努力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们,袁隆平,让中国人填饱肚子的人,爷爷,“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袁隆平爷爷因此被公认为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世界产权组织发明创造金奖,被科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今天,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从不对自已的成就感到满足,还常骑摩托车到田头,继续为找到更高产量的水稻而奋斗。,图片来源:南方网,9,海带和紫菜的故事,走近转基因食品,新奇的太空蔬菜,小电影,让中国人填饱肚子的人,闲 聊 科 技,曾呈奎生于厦门,在海边长大。中学时代,他眼见贫苦的人们在饥饿线上挣扎,就立志要改造中国的农业,他说过,“我要为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 对于开发海带和紫菜,曾呈奎有长期深厚的科学积累。新中国成立前,他只身一人对全国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荒无人烟的海滩和神秘莫测的海底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这些标本成为中国最早的海藻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培养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有计划地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这一切努力,铺开了他引导人工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成功之路。,海带的人工养殖,早期是采用秋苗培育法,一直难以扩大规模。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晚春初夏也放孢子。他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他与助手采取海带夏苗人工低温培育法,在用灯光照明的冰箱中成功地培育出了海带夏苗,并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秋天将苗下海养殖,一举成功。从此,海带“种苗”进入了大量生产的阶段,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0-50,还改善了劳动条件。 养殖海带如同种庄稼,要靠肥当家。曾呈奎提出的陶罐渗漏施肥法,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有了夏苗,海带南移有了可能,曾呈奎亲自组织指导进行了海带南移试验,又一举获得成功。,紫菜是曾呈奎奉献给人们的又一道美味。曾呈奎深入研究,于50年代初得出结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壳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由此,他弄清了紫菜的全部生活史。进而,他在实验室内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的孢子是壳孢子,这正是养殖紫菜需要的孢子。这样,完全依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壳孢子”一词由曾呈奎定名,得到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从50年代末开始,这一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紫菜年产量现已达一万多吨干品,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国。,我国原来不产海带,野生的紫菜也十分罕见。而今,中国却成为世界上产海带的第一大国,紫菜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三。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请听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培殖海带和紫菜的故事,紫菜养殖园,晒紫菜,图片来源:钱库电信局网,随着海带人工养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到1985年,我国年产海带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采海带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海洋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