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5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3页 / 共75页
第4页 / 共75页
第5页 / 共75页
第6页 / 共75页
第7页 / 共75页
第8页 / 共75页
第9页 / 共75页
第1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平县第三中学,语文组 彭美琼 2011年7月8日,2004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云南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目录,单选 社科类文章 文言文阅读 诗歌鉴赏 名篇名句 现代文阅读 语言表达 作文,20042010年云南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试卷分析,单选题(1-4),变化点,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根据大纲的要求增加了对标点符号使用和俗语内容的考查 。但是也只考了一年,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没有再考。,变化点,题型概况,第一题:20042006年考字音,并且没有注音,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从2006年以后有了注音,难度有所降低。,题型概况,第二题:考查成语、词语辨析,有时熟语、词语混合考查(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04年在第四题。,题型概况,第三题:语病题(常考且必考,丛2004年就一直在考。),题型概况,第四题:考题一直不稳定 2004年成语 2005年语意 2006、2008、2009、2010年排序,2004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社科类文章试卷分析,一、考点分析,就近几年的考题形式来看,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放在第卷第二大题上进行,呈现交替命题的形式。此类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植物学、医学、地质学等方面)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但并不意味着考生对此一无所知,因为它是以大的社会背景为依托,所以考生对所介绍的知识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如:20042007年考查的是自然科学类文章,20082010年是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考查。,二、试题分析,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考题一般有三个,除2004年的是四个外。分值是3分一题,总共9分。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对文中某个重要词句的理解,对原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中信息的推断。(除2004年第7题还涉及到一个为某个观点找依据的考题),试题分析,1对文中某个重要词句的理解,20042010年都有所涉及,除2006年第5题是对“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的原因”的考查。2004年第10题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2005年第5题是对划线句子“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理解,2007年第5题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2008年第5题是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2009年第5题是对“经”的理解,2010年是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理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2对原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2004年第8题,20052010年第6题都涉及到。,试题分析,3对文中信息的推断,2004年第9题,20052010年第7题都涉及到。,社科类文章试卷分析总结,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题目数量和题型已基本稳定。而且试卷难度适中,答案一般能从原文中找到,或者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依据,关键是考生要仔细认真。,2004-201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考纲展示:,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 分析综合C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客观选择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如:2004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11题、2006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8题、2007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8题、2008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8题、2009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8题、2010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8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如:2004年(全国卷一)第12题、2005年(全国卷一)第8题;,题型,“下列各组句子都说明文中所写人物的某种品质的一组是”如: 2004年(全国卷一)第13题、2005年(全国卷一)第9题、2006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9题、2007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9题、2008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9题、2009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9题、2010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9题;,题型,题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04(全国卷一)14题、05(全国卷一)10题、06(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10题、07(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10题、08(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10题、09(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10题、10(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10题(注:选择题均为每题3分),主观翻译题:,2004年(全国卷一)第15题(8分)、2005年(全国卷一)第11题(10分)、2006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11题(10分)、2007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11题(10分)、2008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11题(10分)、2009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11题(10分)、2010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第11题(10分)。,命题规律(一),近几年来文言文命题呈现以下特点:取材范围扩大,文言散文,史传并存,仍然以史传为主,选择题多是四题,翻译大多是两题,分值较稳定。 复习时,文言文有关知识点的学习应重视课本,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命题规律(二),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采用的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理解,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命题趋势,2011年高考设题考查会呈如下趋势(特点): 实词考查仍是重点; 侧重于文中信息筛选,内容概括的查; 翻译题目多为要求翻译原文中的语句,也会出现单独给定语段,进行断句,标点,翻译。,2004-2010年高考语文云南卷,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考点分析:,2004-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有: 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形象,识别作者在诗词中塑造的形象 判定作者塑造形象的作用,语言,理解诗词的词句意思 谴词用字,分析诗词中用得好的词语 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明辨各种表达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辨抒情方式 明辨修辞方法 明辨表现手法 认识诗歌结构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考题分析:,2004年全国卷一考查的是张籍的秋思就是让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全国卷二考的是宋祁的木兰花,让学生分析上片内容和词中用得好的词语,考题分析:,2005年全国卷一考的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让学生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分析诗歌内容;全国卷二考的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分析作者是怎样思家的和鉴赏诗歌的语言。,考题分析,2006年全国卷一考的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羊并引,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全国卷二考的是王炎的南柯子,也是让学生分析上下片内容和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考题分析,2007年全国卷一考的是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分析作者感情和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词的内容;全国卷二考的是王维的新晴望野,让学生找出第三联中用得最传神的字和分析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008年全国卷一考的是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分析第三联中用得十分传神的两个字,分析作者向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全国卷二考的是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分析,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考题分析,考题分析,2009年全国卷考的是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分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有哪些景物构成,评价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全国卷二考的是严武的军城早秋,分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考题分析,2010年全国卷一考的是刘孝绰的咏素蝶诗,分析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国卷二考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考题分析小结,由此可见,在04-09年的高考全国卷中考的最多的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分析诗歌中用的最好的字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这几年的高考中,诗歌鉴赏并不是一个难点,每年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20042010年高考考点分析,名句名篇,回顾近七年高考名句名篇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1、考试内容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 04年至10年出现的句段默写大多以大纲规定高中常见的名篇中的名句为主,这使大多数学生能得分。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语句来自初中课本以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名言、警句。,特点,七年来,出自初中所学的有黄鹤楼、孟子、浣溪沙、出师表、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歌行、钱塘湖春行,来自课外的如礼记(2次)、进学解(2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浣溪沙,超纲的如逍遥游(教材没作背诵要求)。纵观这12次跳出高中所学的诗文,不难发现,全国I卷仅有3次,其余9次都在全国II卷上。但随着课改精神的逐步推进,考查的依据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是否重要”为依据。,特点,2、青睐名家名作,偏重唐宋诗文。七年来全国卷二中的名句名篇考查延续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青睐大家名作,偏重唐宋诗文。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杜甫、苏轼等,这些大家几乎每年都考。如七年来全国卷二七套高考试卷中杜甫出现了3次、苏轼出现了3次、韩愈出现2次,礼记、赤壁赋出现了2次。同时名作考查的频率也相当高,如进学解连续两年,两年出现。另外,名句名篇考查偏重唐宋诗文,七年27道小题中唐宋诗文占15题,大大超过了半数。,特点,特 点,3、所考内容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内容上侧重于审美性、教育性和哲理性。04年至10年的名篇名句默写试题累计出现25次,涉及背诵篇目16篇,其中诗歌12首,散文4篇。,特点,4、突出了对默写整首(段)诗词的考查。04年至10年出现的整句默写共4次,其中诗歌2次(杜甫的客至蜀相),散文2次(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09年直接一分为二,化整为散,合计5分。就04年至10年出现的整句默写而言,诗歌较为简单,散文颇难;就04年至10年出现的散句默写而言,一般呈现难易交替的现象,同样诗歌较散文容易得分。,特点,5、选做题的设置科学、合理,易于考生得分,彰显了高考的人性化。04年至10年的名篇名句一题,题型设置上基本一致,5分的名篇名句默写一般由一个整句(含近体诗)或几个散句组成,05年至08年都是“一整一散二选一”, ,至09年、10年已经逐渐演变成“两组散句二选一”。,特 点,6、近七年来全国卷二分值很稳定,除了04年是4分外,其余六年都是5分。命题形式也很稳定,都是识记类的填空题。,1、了解重点,缩小范围,有的放矢 在复习名句名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特别是新课改保留下来的经典名篇,如荀子的劝学、苏轼的赤壁赋等;同时突出先秦和唐宋作品,如先秦孔孟、唐代李杜、宋代苏辛等。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统一印发校对无误、编排有序、数量适中的“名言名句汇编”。,复习策略,2、化整为零,注重积累,日有所获 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做好默写题的前提。因此对于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唐诗宋词较为简单,必须背的滚瓜烂熟。),建议按课本或朝代顺序每天掌握35条,从而消除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复习策略,3、加强训练,边诵边写,学有所用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应在学生背熟的基础上强化训练,特别是要搜集、总结题型(如识记填空、理解记忆、情景默写)来检测学生的熟悉程度。老师在考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学生在自查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同时在日常的写作中不妨引用古诗词、古文作为素材。,复习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