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 绪 论,天津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钟春德,1,医学的构成:,2,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方法,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针对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环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止伤残和夭折,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3,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 研究对象:环境因素与人群 任务: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 目的: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和劳动生产力。 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实验) 临床观察研究方法 卫生统计学方法,4,5,二、预防医学发展简史,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易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同预)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临渴而掘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呼!” 希波克拉底:“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的什么病更重要”,6,16世纪中叶,以个体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卫生学诞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传染病的斗争,使以个体为防治对象的卫生学扩大为以人群为对象的公共卫生。(第一次卫生革命) 20世纪中叶以后,预防医学发展呈现国际化倾向。 当今,提倡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 慢性病和意外伤害。(第二次卫生革命),7,三、三级预防和卫生保健策略,(一)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针对发病原因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采取增进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1)针对环境的措施: 消除环境污染、普及卫生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执行环境卫生标准等。 (2)针对机体的措施:预防接种、合理营养、体育锻炼、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婚前检查、母婴保健等。 (3)针对社会的措施:采取有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措施,如禁烟、食盐加碘、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8,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措施: 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 传染病: “五早”,尚需早报告、早隔离,以防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即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出现并发症等促进康复、恢复劳动生活能力,延长寿命。,9,(二)卫生保健策略,不同时期 WHO 提出的目标: 1948: “使所有人都尽可能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 1977:“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1978: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来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 卫生保健的目标。 2001:“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意义: 更新了医学的目标,即医学不仅仅治疗和预防疾病,还应保护和促进健康。,10,1.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建国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 - 1991年:“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 -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2.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 天花、鼠疫、霍乱等基本消灭。 - 血吸虫病、疟疾等基本控制。 - 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取得显著成绩。 - 人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 预防保健和医疗预防设施建设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逐渐走上法制化道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增长。,12,四、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1.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环境观念、人群观念、整体系统观念,掌握主要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熟悉预防疾病的卫生要求与预防保健措施原则,学会运用三级预防措施,为今后开展卫生保健服务打下基础。 2.全面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医疗及服务)。 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在医疗服务中,要把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结合起来,执行预防战略。 4.学习预防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宏观与微观结合。,13,第一章,环境与健康,14,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环境(environment): (WHO定义)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其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或远期的作用。 自然环境: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岩石、矿物、 太阳辐射等。(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和 风俗习惯等。,15,一、构成环境的因素,1.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 2.化学因素:天然、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微量元素。 3.物理因素:天然(太阳辐射、光、热等)、 人为(噪声、光、放射性污染等)。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和风俗习惯;心理过度紧张、适应不良等。,16,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的综合体, 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 其空间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目的等因素确定的。 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了大约从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12km的深度范围。,17,(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即两大部分(生物、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 1.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气候因子、 无机物、有机物等。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将简单无机物合成复杂有机物的自养 生物,如陆生和水生植物、光能细菌和化能细菌。 3.消费者:靠自养生物为食获得生存能量的异养生物,主要指 各类动物。(初级、次级、杂食性消费者) 4.还原者(分解者):也属于异养生物,把复杂有机物分解成为 简单的无机物,再归还环境。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 和原生动物。,18,(二)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生物生产:初级生产(生产者:无机物-有机物) 次级生产(消费者:初级生产品-动物能) 2.能量流动: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3.物质循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通过食物链传递和转化。(能量流与物质流共同进行) 4.信息传递:在沟通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生物群落内部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上起重要作用,包括营养、化学、物理、行为信息,最终通过基因和酶的作用,以激素和神经系统为中介体现。,19,(三)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 人为因素:植被破坏、建造大型工程和工农业生产造成 的环境污染等。 自身调节作用、生态平衡失调。,20,三、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1,四、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的概念 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 环境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与环境中的正常组分或其他污染物反应,或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理化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引发的人类疾病为公害病。 如:1984年印度的博帕尔事件(农药厂的氰化物泄漏),22,(二)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 化学性污染物最常见。 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 2.生活性污染:排泄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 (特点: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 3.交通运输污染:废气、噪声等。 4.其他污染:微波、电磁波、放射性废弃物、烟尘、 沙尘暴等。,23,(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急性中毒:环境中存在的大量有毒物质在短时间内进入人体所致。如:毒气泄漏事件。 2.慢性中毒: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并通过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所产生的慢性危害。 如:日本的水俣病(甲基汞中毒)、痛痛病(镉中毒)。 3.远期作用: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疾病。 包括: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影响免疫能力(致敏、免疫抑制)、非特异损害、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24,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1.受影响地区和人群的广泛性 2.对健康影响的长期性 3.对健康损害的多样性 4.作用因素的复杂性,25,(四)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主要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毒性、稳定性、水溶性、蓄积性等。 2.接触剂量 3.作用时间 4.进入机体的途径 5.个体感受性 6.多因素综合作用: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26,五、环境污染的防制,(一)制定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战略)、政策和制度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三)保护环境的技术措施 1.治理工业“三废”,提倡清洁生产 2.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 3.防止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 4.防止生活性污染 (四)环境与人群监测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特点和规律。 人群:污染物时空分布、人群总暴露量、体内的污染负荷。 (应侧重于高危人群),27,第二节 空气与健康,28,一、空气的物理因素与健康,1.太阳辐射: 包括紫外线:色素沉着、骨骼生长发育、杀菌等; 光照性皮炎、电光性眼炎、皮肤癌。 红外线:止痛消炎; 皮肤烧伤、日射病、红外线性白内障等。 可见光:提高皮肤感受性,影响神经精神活动度。 2.空气离子:(在宇宙线、紫外线、放射线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空气电离) 空气新鲜程度评价:重离子/轻离子的比值(新鲜空气小于50)。 调解神经中枢、改善肺换气功能、促进氧化还原等。 3.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等。 引起的人类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如:关节炎、哮喘,高血压。,29,二、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的来源: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炉灶的污染等。 1.颗粒物(气溶胶):与慢性咽炎、鼻炎、肺部癌肿有关 2.二氧化硫(SO2):粘膜刺激和腐蚀作用(结膜炎、急性支气管炎)。 3.氮氧化物(NOx):NO2-肺部损伤; NO-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中枢神经损害。 4.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成分: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等) 有强氧化作用,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严重可导致呼吸困难。 5.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影响太阳辐射和小气候、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30,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指除了工厂和车间以外的住宅、学校、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建筑物内的空气中各种有害环境因素的 污染。 1.燃料燃烧:SO2、NOx、CO等。 2.吸烟:烟碱、CO、CO2、NOx、甲醛等。 3.人和动物的代谢产物:CO2、气态物质、毛发、皮屑等。 4.烹调油烟:含200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是致癌物。 5.家用化妆品与化学品的使用:空气清新剂、消毒剂等。 6.建筑与装饰材料:甲醛、苯系物、氨、氡及其子体。 7.来自室外的污染,31,(二)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苯及其同系物、三氯乙烯、四氯 乙烯、三氯甲烷等。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高浓度损害肝脏、造血系统;致癌) 2.甲醛:眼结膜、呼吸道刺激作用、哮喘、致癌。 3.氡:主要引起肺癌。 4.氨:眼睛和上呼吸道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