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月考(三)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8.5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五百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说最容易引起讨论的,也恰恰是这些“中国风”创作。大家关注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或许是因为这些作品调性很“中国”,带有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它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首先,我们应该先论述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某一个特定族群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世代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一个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形式为语言、文字、饮食、服装、节庆、建筑、信仰、艺术等等,而艺术又细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第八艺术电影。简单来说,一个民族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被称为文化。譬如,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而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里的三“等”、三“惹”,用的就是修辞学里的排比。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与拟人化、排比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为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哥德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这些都具有文化辨识度。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间、地域与方言。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几乎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古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推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演出,或者一出京剧表演,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但同时,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管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其会有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这个议题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那么他们亲近什么呢?他们亲近通俗文化。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通俗文化。换言之,如果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籍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让大家认同书法,并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因此,让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这应是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重获新生的途径。 (摘编方文山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1下列对“文化识别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某些具有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是文化识别度。B为了达到文化辨识,每个民族、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就是多元文化的意义。C无论是山西的平遥古城、日本的天守阁、德国新天鹅堡,还是京剧、古琴,都有很高文化辨识度。D方文山的“中国风”创作很具文化识别度,是因为它与其他流行音乐相比,有着明显的调性差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证明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举例烟花易冷中的三“等”、青花瓷中的三“惹”,这些歌词文字一经翻译,词意美感将会尽失。B文章先谈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谈及文化识别度,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这两个概念。C通过分析以往的传统文化推广方式的局限,作者强调了互联网在推广传统文化上具有打破时空限制的、无可取代的优越性。 D本文的核心论题是探讨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作者认为,首先要利用优越的传播平台,其次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包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文山的“中国风”作品虽然不多,却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足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传统文化是可行的。B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是因为汉字具有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一点是其他文字难以比肩的。C汉字书法具有很高的文化辨识度,如果能用戏剧的形式进行包装,然后再用网络的方式加以推广,它就能重获新生。D年轻人亲近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这些所谓的通俗文化,其实也是传统文化推广的契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喊魂儿袁良才 近乡情更怯啊!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乡,面对亲人。 他躲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又渴又饿,双腿却像灌了铅似的,他没有勇气朝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老家再往前迈一步。直到月上东山,村子里灯火阑珊,人声寂灭,他才溜出小树林,一溜小跑地向村口的那处老宅走去,心扑通扑通直跳,和着田野里的蛙鸣。 突然,他惊了一下。揉揉犯困的眼,没错,老宅里洇着昏黄的灯光,木门洞开着,门框上倚着一个衰老干瘪的身形,他甚至看清了她满头的苍苍白发在夜风里如旗帜飘舞。 这个身影他太熟悉了呀!小时候他放学回家,工作后他休假回家,门框上总有那个雕塑一般的影像啊!他心里一热,快步上前,扶住了那尊衰迈的身体,哽噎着叫,娘!娘亲啊!老人高兴地连连应声,嗳,嗳。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三年了,俺日思夜梦,只怕见不着最后一面了。儿啊,俺硬撑着活到今天哩。 娘絮絮叨叨着,一边抚摸着他刚刚长出短发的脑袋,一边催促说,娘得知你今个回来,做了你最爱吃的大蒜炒腊肉,温在锅里呢,饿坏了吧?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还咕咚咕咚地喝香菇鸡蛋汤。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溅起一朵朵小花。 他案发后,妻子断然和他离了婚,带着儿子改嫁,还把儿子的姓名都改了,为的是彻底和他撇清关系。他如今是举目无亲,只有眼前灯影里的这个白发老娘了啊!娘心疼地看着他,拍打着他的背,小声嘀咕,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别噎着。娘声音突然又大起来,吃完饭,娘给你喊魂。 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娘没文化,所以很迷信。小时候他有个头痛脑热,娘总是在临睡前给他喊魂,说他魂丢在外面了才会生病,只有娘才能把儿丢掉的魂喊回家,病就会好。娘站在门槛边,对着漆黑一团的野地里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边喊边像把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往屋里引。稍后娘坐在床前,让他站在对面,娘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拉着悠悠长腔一声接一声地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说也奇怪,要不了一两天,他的伤风感冒打摆子果然就好了。那时他觉得娘真了不起,像个女巫,不不,是个神医。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而且还成了不小的人物。古人说的,出有车,食有鱼,他认为太缺乏想象力了。 一次他回乡探母,为了给娘撑足面子,十几辆豪华小车前呼后拥着他衣锦还乡。乡亲们却一个个躲得远远的,看娘儿俩的眼神躲躲闪闪,却是怪怪的复杂。 娘不开笑脸,闷声让他将那帮闲人先打发走,然后娘严厉地说,儿啊!你的魂怕是丢了,娘来替你喊魂!魂不附体,迟早会有灾祸哩。他很不高兴地说,娘,别神神叨叨的,我身体好好的,丢了什么魂?说着,塞给老娘一沓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坐车走了。 第二天,他派来专车接娘去省里看病,他怀疑娘一个人太孤独了,弄不好憋出老年痴呆或精神病来。娘执意不肯,还让秘书如数捎回那沓子钱月光如水,夜色沉沉,娘开始给他喊魂了,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苍老哀凄的声音在村子里传得很远很远,听得人揪心。 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娘喊着,喊着,嗓子越来越紧。他听着,听着,早已泣不成声。 他忍不住扑通跪地,求娘,娘!别再喊了。儿丢了的魂回来啦!再也不会丢啦!他突然发现娘没有声音了,抬眼看娘,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他疯了似地抱紧娘,哭叫,娘啊!娘! 门口不知什么时候聚拢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他们齐声喊,狗子耶莫怕家来哟!狗子耶莫怕家来哟!狗子是他的小名。山鸣谷应。泪光映着月光。(原载啄木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回乡却没有勇气回去的心态,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B作者用他吃饭时“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的细节,旨在表现离家甚久的他感受到久违的母爱时的感动。C以乡亲们为他喊魂作结,体现了乡亲们对他的包容,更体现出对他能彻底悔悟好好做人的期待,升华了小说主题。D文末“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运用了比喻手法,暗示母亲在儿子幡然醒悟的保证中溘然长逝的情景,照应了上文“硬撑着活到今天”的情节。5文中有两次对母亲“喊魂儿”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两次“喊魂儿”中母亲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爱书之人范用2010年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范用1922年出生于江苏镇江,上小学时,父亲自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用投奔武汉的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作了名练习生。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范用气愤之极。他请求巴金,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全本随想录在“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