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14课。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自古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村落在我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把握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的源与流,夯实文化之基,更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村落的产生并非是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降低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只是由于人类起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才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而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由此,动物性血缘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于是,地域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社会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由此,国家应运而生。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到东晋南朝时期,朝廷文献中有关“村”的表述多了起来,大有取代其他称谓的趋势。水经注中名“村”的聚落有19处,表明“村”作为一种名称和地域概念在被广泛接受。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中国村落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于宋代以后,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不仅村民姓氏体现为一至两个明显的主姓,币且形成了以族规、家训和家法等为形式的宗法制度。其次是互助体系的形成。村民存在互帮、互贺、互助的道义成分与关系。再次是信仰的一致性。明清时期,村落中超越宗族范围的庙宇修葺和共同祭祀活动成为常态,体现出明显的村域整合意义。最后是村落治理的乡约化。乡约是村落自治及保障村民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制度。这些乡约对村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以及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社会性活动做了规范性要求。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摇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正逐步转型与发展。(选自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胡彬彬 邓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村落历史悠久,把握村落历史发展逻辑,从中可看到中华文化的源与流。B.人类起源后,因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域,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进行迁徙。C.国家想要维护与巩固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就要掌控土地和人口。D.乡约对村民日常行为和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有约束,但这不是国家行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首先提出了观点,后文接着按村落的产生与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论证。B.第段阐述了人类群居生活的两个过程:一是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二是社会性聚居。C.第段末尾阐述水经注中使用了大量的“村”字,论证唐代构建了村落的行政管控体系。D.第段阐述宋代以后中国村落的突出表现,给下文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做了注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只要从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中获取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就能够振兴乡村。B.人类开始改造其生存环境的阶段虽比智人阶段有进步,但这种改造行为目标较单一。C.氏族组织之上的部落联盟向村落的群团化方向发展,国家随之诞生。D.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进程加快,村落也会转型与发展,但其本质不会变化。(二)实用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的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摘编白飞向太空的航程)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4月1日)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发射总质量的99.2%。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这为后来载人飞天计划打下了基础。B.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让我们战胜了载人航空路上的重重困难,让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宇航员送人了太空。C.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D.我国火箭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长征六号瞄准先进技术,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B.重型火箭长征九号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C.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D.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发射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6.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航天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乡的侧耳根 余道勇家乡有一野生植物,名为侧耳根。春天一到,它那蛰伏于大地土层的身躯,就冒出嫩绿红润的叶茎来,似乎是大地派到人间接收新春信息的信使。先是像荷叶一样卷曲的尖叶露出地表,紫红色的嫩茎拱出地面后,铺展成一片心形的单叶,颜色也由嫩黄而紫红,由紫红而新绿;第一片叶子张开,其上又生一尖叶,逐渐铺展成上端尖下端凹的紫红色叶片。钻出地面十厘米许,侧耳根就有四五片紫红嫩绿的叶子,茎秆也呈现红白相衬的模样,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红,像大地刚刚生出来的胖小子。惊蛰一过,万物苏醒。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只有它,才能听得懂天地语言,最先沐浴早春淅沥沥的小雨。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那轰隆隆的春雷声,就像是天地间的窃窃私语,然而,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侧耳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生于山边沟边、田埂地头,其嫩根茎可食用,西南地区人民常作为蔬菜或调味品。在重庆近郊金佛山脚下,山民们对侧耳根可谓情有独钟。每到仲春季节,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城里的人,也常常周末去乡下踏青采风,顺便去溪沟涧边、山脚地头采挖侧耳根,一天下来,总有丰厚的收获。有时候,踏青累了,就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把侧耳根用溪水洗干净,拌一些油辣子就可以吃了。吃起来又香又脆。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把侧耳根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吃不了的,也可以送给朋友亲戚,说一声这是在山间田头亲手采摘的,那亲情友情就更加浑厚了。完整的一株侧耳根,地上部分是紫红透白的,地下部分是雪白嫩脆的,再加点从山中采摘回来的野蒜苗、柴胡尖,拌以辣椒油、山胡椒、花椒等佐料,不用炒不用煮,生吃,脆脆响,香从鼻入,味自香来,生津开胃,不觉食欲顿增。春天的餐桌上,当地人们都少不了这一道凉菜。侧耳根长在溪涧沟渠田野之际,林边地头之间,与其他杂草共生共荣,不仔细找不易发现。随着周边的地丁、繁缕相继地开放,侧耳根反倒淹没在草丛中。但人们认真寻获的一刹那,一眼就能够从这春天的新绿中获得惊喜。而且发现一株,可能就会发现一大片。采的时候,最好有一把小铲子,左手扯住地上的茎叶,右手把铲子伸到根部切断根须,一株带着寸把长根茎和紫红色茎叶的完整侧耳根便采摘完成了。采摘的时候,一定不能只顾着扯地上茎叶,这可能会扯断地下那截鲜嫩的根茎,就不是完整的侧耳根了。侧耳根一年一枯荣,冬去春回,听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