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的意境浅析李白与苏轼诗之豪放意境之不同作者:陈晓霞自古至今,诗一直是文人雅士推崇及追求的,先秦时就已经告诉我们“诗者,志之所知也”。人们很早就借用诗来表达自己感情和想法,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抱负。欣赏者通过诗的背景及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或人生理想。一首好的诗是通过它的意境体现出来的,诗人的人生抱负也是通过意境来体现出来。因此,一首诗的意境很重要。那么,何为诗的意境呢?所谓诗的意境,是指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一种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它的发展经过了先秦时的“意象论”、魏晋时的主情理论等,及一直到王国维的“意境论”,其中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深邃悠远的意韵美三个方面。其中情景交融还包括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式三种方式。大体比较广泛的意境的分类,将意境分为两类,既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形式。豪放派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简练精致的文字,激荡豪迈的情感,悲壮宏大的气势,在其中读者似乎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心情,和读者有种心理上的契合。意境中的豪放派是指它有悲壮宏大的意境美。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题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志向高远,力拔山河;就客体而言,具有较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壮美及崇高。但追其豪放派的渊源,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主要以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发豪放之先声。奠基阶段:北宋词人苏轼提倡写壮词,奠基阶段由此开始,当时只有少数的是人学写苏词。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转,豪放词派得以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为延续发展阶段。北宋豪放派的代表也是豪放派中最据代表的人是苏轼,苏东坡。但在北宋之前,唐代时,虽然李白的诗歌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的诗歌,但其中就已经包含豪放的要素,李白的诗歌中尽显着浪漫的豪放,他的浪漫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而苏轼的词虽然被很多人称为豪放,但在后期的创作中,豪放中有隐隐藏着一种哀痛和人生的无奈及惆怅。因此这两位大诗词家的豪放各不同。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这种前不见个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浪漫来自于他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李白的想象可以使他“神游九天梦境”气势更是有如海雨天风,李白抒发感情的方式异常热烈奔放,但同时他的豪放里有着自然清新的元素,“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沧海云海间。”字句毫无华丽,毫无雕琢,浑然天成,朴素的字句融合在文章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澎湃的激情,又可以领略到宏达美丽的景象。李白在浪漫中透出豪放。例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点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的题目似乎已经交代了有关“难”的程度,但在整篇的诗中,是人并没有告诉读者路有多么的难,开篇就“斗酒十千”彰显了是人豪迈的气质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是人在最久的兴头上拔剑四顾,才知道行路难,自问道:“多歧路,今安在?”,但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就告诉了读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心中的豪迈的气势尽显其中,全诗在用字上“十千”、“万钱”、“沧海”等字眼也已经彰显了是人的风格,诗的通篇没有提及到路有多么的难,只是告诉了读者长风破浪会有时,浪漫中显着豪放不羁的性格。再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雅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想想独特但又没有脱离实际,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又不失豪迈的气势,全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三拖得气质,不与权贵争斗。这首诗的意境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开篇就将读者带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是一种虚写。再后来,又回到现实中,其实是借以表达诗人不愿和这个社会同流合污,过自己洒脱中的生活,是人营造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豪放的意境,其中诗的最后几句更能体现出了诗人的思想,诗人通过这种诗的意境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诗的意境极其重要。但李白的时始终始终浪漫主义的豪放派,浪漫中透露着豪放,豪放中体现着是诗人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弄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自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整首诗豪气奔放,诗人的感情激荡,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绪悲愤而作狂放,语言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 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但在李白诗中的始终似乎没有那种豪放的悲。相比之下,北宋词人苏轼的诗虽然豪放,但在豪放中透着一种悲惋,虽然一直以来苏轼被大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但没有看到在苏轼后期的诗作中豪放激荡的字词下掩盖着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奈。苏轼的词有“纯粹的豪放”到“豪放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词中悲的成分加深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许多人仅仅打着看做是一种自嘲的说法,但是其实这是苏轼对人生及创作道路的回顾后做出的深刻的认识和总结,来表达他内心的的悲痛。这些创作凝聚了苏轼更多的无奈地叹息,但又不失其豪放达观人生态度,将人生的痛楚转化为没的快感,诗人用其娴熟的技巧将及更多乐观的成分掩盖了那份悲凉。苏轼的早期的豪放派的代表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出猎时写的,词中抒发了诗人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一个“狂”字贯穿全文,接下去的四句又写了出列的宏大场面,变现了出猎者豪迈的气概,这里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全诗的场面宏大,志向高远,力拔山河,从诗的意境中表现出了诗人豪放激荡的性格,从事的意境中可透露出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在“乌台诗案”后,诗人的诗句没有了那种早期诗的洒脱不羁,似乎诗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被好多文人雅士定为豪放派的诗,尤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被看做是豪放之举,然而没有深入了解词人写词的深刻意义。表面看似豪放不羁,但仔细品味诗的已经,会不觉得发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无奈和叹息,别人笑我痴,是因为我真的痴吗?只是用这种痴的状态来掩盖我的无奈而已。试想,一个孤苦的老头在雨中蹒跚,竹杖真能轻胜马吗?只是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诗的意境中透显着一种悲叹,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再例如另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首诗作于东坡黄州被贬的第三年,全诗的风格清旷而飘逸,但其中透着悲,“家童鼻声已雷鸣”、“倚杖听江声”起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一位遗世独立的老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词人喟然长叹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突起的深然喟叹,直抒胸臆又满含哲理,既包含哲理又一任性情,表达的是一种无法解脱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因此。读苏轼后期的诗作总能从中感受到另一种情感,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伤,豪放洒脱中略带悲凉,只是自我安慰到用一种潇洒的性格来掩饰心中的感伤,诗的整个意境虽然在字面上仍然是豪放不羁的,但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感情的变化和抒发,这种豪放派的诗虽然在题材上是一种飘逸洒脱,豪放不羁的形式,但在其中都包含着诗人们的志向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通过时的意境比较了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李白的诗以浪漫为主,浪漫中带着洒脱,洒脱中带着豪放,是李白真性情的写照,读李白的诗从中能感受到李白是一个个性鲜明、豪放不羁的诗人,诗的意境中透露着自己满腔热血和抱负,怀才不遇时也能一杯酒下肚而那些怅然若失早已烟消云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和霸气,种种豪放只能在李白的笔下写出来,别的诗人的没有李白的这种才情。苏轼的诗在后期豪放中略带悲,与自己人生遭遇有关,但仍旧是那种洒脱。诗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书法是人的志向,彰显诗人的个性,欣赏者往往通过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的个性及他们的远大抱负,所以说,诗的意境对诗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抒发着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人生态度,一首诗是一个诗人灵魂的体现,诗以言志,正是这种表达。李白和苏轼的诗的豪放的不同也正是从这种独有的意境中得到的,就是一首诗的灵魂之所在。较之二者之间诗的意境的比较,喜欢李白诗的那种洒脱不羁,但更喜欢苏轼诗豪放中呆的人生的思考和哲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