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3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概论,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金城 Email:,学习提示,学习目标:能够对俄罗斯转轨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学习重点: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俄罗斯作为激进转轨的典型,其严重后果对其他转轨国家具有深刻教训。 推荐书目: 1.奥勒诺格德著.孙友晋等译.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上海人出版社民,2007年版. 2. 俄雷日科夫著,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3.沈志华.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苏联东欧研究会.现代化之路(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6.美普沃斯基著,包雅钧等译.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西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转轨,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到“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 (1)背景。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革命前的俄国,虽然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并形成了垄断资本,但远远落后于美、英、法等国家,并且是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2)工业国有化。 11月14日就颁布实施了工人监督条例,规定在工业、商业、银行、农业、运输业和合作社等有雇佣工人的企业成立工人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购销和一些财务活动。从1917年底开始,政府陆续通过法令对银行、大工业企业、运输业、对外贸易实行了国有化,在1918年中,国家已将全部银行、运输业、对外贸易和3/4 的工业资本掌握在政府手里。,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1)背景。1918年上半年,国内外两股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向俄国发起进攻。英、法、日、德、美等14个国家不宣而战,从四面八方将军队开进俄国,对俄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很快占领了俄国3/4的国土。 (2)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 对整个工业实行单一国家所有制;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粮食和其它一切生活必需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评价。经济上国家垄断化,交易上实物化,分配上平均化,生活上供给化,政治上集权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应付战争的特殊产物,具有战时经济管制的性质。这种以共产主义作旗帜的军事体制,从应付战争的角度来说,有效地集中、调动和使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对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3实行“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过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的自卫战争,苏联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和削弱。据苏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20年大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4.1%,煤炭为30%,粮食产量为59%,交通运输也几乎瘫痪,粮食和日用品严重匮乏。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到处可见,军队也发生了喀琅施塔特水兵叛乱,整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危机下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是对“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探索出了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到“战时经济”,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1)工业化过程。1926年到1928年9月的工业化开始阶段。1928年10月开始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全面开展阶段。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阶段。 (2)工业化特点。坚持高速度;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高积累、低消费。,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1)农业集体化特点。在农业中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庄员和职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 (2)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它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农业生产,但由于它建立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基础上,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强迫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由于它对农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客观规律,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使农业资源和农业机械力量遭到极大浪费和损害。,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济”,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 苏共18大指出, “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制度;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从主观原因来说,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束缚。,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体制的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体制的冲击,从1954年到1964年。反对个人崇拜,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但是仍然没有超出斯大林模式的范围。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干部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自上而下委派制的选拔干部;对各级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经济体制上,指令性计划经济;生产规模和经济核算单位越大越是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越是社会主义。 未进行改革总体设计和改革措施的试验,采取盲动的反复无常的政策和措施,注定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苏联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人民生活改善不多。产业结构中工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并未得到重大改善,消费品质量低劣、食品供应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整个经济以增加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粗放式经营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在他执政后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政策上的扩张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加强,使国家陷于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1.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自负盈亏;取消指令性计划;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行政依附;管理经济由行政手段改为经济手段。企业不适应。 2.政治体制改革 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和公开性。基本目标: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党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党和政府活动的公开性是民主化的保证。,3.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个人专断和缺乏法制的政治制度,从而失去了对政权的信心和信任;长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造成了过分集权和经济效率低下,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匮乏;苏联长期实行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最终走向国家分裂。 苏联原成员国白俄罗斯、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相继加入欧盟。 普京:“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一、“休克疗法”及其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三、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 四、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一、“休克疗法”及其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1.“休克疗法”的内容 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价格、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 2.“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 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在俄达成社会共识;经济形势极其严峻;俄新执政者面临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激进改革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逆转;从历史逻辑来看,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承袭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设想。,3.俄罗斯“休克疗法”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1月至1992年5月是全国推行“休克疗法”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6月至1992年12月是“休克疗法”受挫,进行政策调整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未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进改革阶段。 第四阶段:1994年1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一个经济革新方案,正是摒弃激进的“休克疗法”,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1.“小私有化” 即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截止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不超过100万卢布的国营商店、旅馆、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可以通过拍卖直接出售企业资产,或者以投资招标形式出让企业和租赁企业资产。 2.“大私有化” 国有工业部门的私有化,即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或者截止到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将其改造为开放性股份公司,然后向私人派发或出售股份来实施私有化。其他企业,即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在100万卢布以上,5000万卢布以下的中型企业,既可以拍卖也可以实行股份制。,俄罗斯企业私有化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1994年):无偿私有化阶段 将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一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可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可转让。 由于股权分散,企业群龙无首。产值大幅下降,接着发生持续恶性通货膨胀(1992年通胀率2501%)。广大民众纷纷出卖私有化证券。而企业的经营者和有钱人乘机廉价收买,私有化证券以极快的速度向他们手中集中。在股份化的国企中90%的小股东持股不到10%,而1%的大股东则持股85%以上。,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主要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偿私有化阶段 为重建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只有把剩下的企业有偿转让。企业领导人或职工可购买有表决权的股票,成为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原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由国有资产代理人转化为实际控股人。 出现严重贱卖的现象。以原企业领导人为代表的受让者通过与主管官员的钱权交易,评估价值低且暗箱操作,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受让。俄罗斯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俄罗斯私人大亨中有2/3是来自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和政府官员。,三、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后果:经济大幅度下滑,并与脱缰般的恶性通货膨胀相伴。90年代经济持续负增长。导致失业率急剧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