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节 汉代儒学,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2、秦朝焚书坑儒,儒学走向低潮。,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创立、发展,称为显学。,孔子、孟子、荀子,(背景、实质、影响),3、汉初休养生息,儒家思想逐渐复苏。,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跟思想基本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重点),(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背景: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的同时 ,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边境、土地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统治的需要; c.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b.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特点:,a.带有神学倾向,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挥“仁政”:轻徭薄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了解),稳定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提倡孝道,3.影响:,a.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b.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措施:,(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教育体制:,1)中央: 2)地方:,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 2)对社会风气: 3)对统治基础: 4)对儒学: 5)对政坛:,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拓展:汉武帝是如何尊儒?,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3、影响:,三、科举制度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兴起 ,成正统,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成体系,遭冷遇,春秋战国,焚书坑儒,沉重打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科举制,正统地位强化,儒学的坎坷历程:,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1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上升、成为正统的过程。,(1)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爱,维护周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政,认识到“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变革时期,儒家学说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统一国家、相互争霸的需要,没有得到新型统治阶级的重视。, (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仅存二世,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汉武帝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2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早期的“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 (近代历史上的“公车上书”即源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的主要基础),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下面着重讲科举制。,(1)科举制出现的社会背景:士族制度的腐朽与衰落,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间的裂痕严重地威胁着地主阶级的统治,隋唐时期的大统一局面为弥合地主阶级间的裂痕提供了社会基础。 (2)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的选官制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而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封建制度严重衰落的具体表现。,(3)科举制对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自唐代完善了科举制,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由于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的形成。 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制度,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这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综合探究,请大家结合教材上的介绍和以下材料思考二者 的异同。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 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语增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探究题1、,(探究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 (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探究2)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为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 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 切任务,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秦当时的统治。 汉武帝推崇儒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汉初“无为而 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先进制度。 秦皇汉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无可厚非的: 但秦始皇的焚烧和坑杀只是暂时压制了人们的思 想,却制造了一场文化悲剧,是“灭学之祸”。 而汉武帝利用舆论诱导和利益的驱动来推动思想 的统一,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在一定程 度上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探究五(展示相关材料)目前的学术界对儒学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你同意哪一观点?请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因为,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它是建立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封建 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从儒家思想的内涵上看, 第一,儒教宣扬天是超自然的宇宙神,天命是宇宙神的 意志和意愿。这是宗教宿命论的世界观。它的目的在于 压抑人的自主意识和斗争意志,把人变成无条件顺从封 建统治阶级的奴隶。 第二,儒学宣扬“忠”、“孝”思想,企图使封建王权神圣 化、封建统治秩序和家长制合法化。 第三,儒学以“孝”为基本理念的“三纲”、“五常”,宣扬 了封建伦理道德,毒害了人民健康的道德生活。,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起过积极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甚至中国近代,其消极、保守 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我可以举一些实例。如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 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把人们的思想严格束缚在 儒学的范畴内,结果造成中国在近代科技上的落后;再 如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 古逆流遭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掀起了 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陈独秀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 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 护符。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 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可见,早在明清时期 儒学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因此,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儒家思想。,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中大量积极健康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大量健康向上的内容,对我们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意义。比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都是儒学所宣扬的优秀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不能抛弃的。,同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