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学生:李子珍 指导老师:尹利民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就业问题,就业情况,就业对策数据显示,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92万多人,再加上去年没能实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欧美各国纷纷裁员,预计今年全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我国企业虽然未出现大批裁员情况,但对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找个好工作的难度无疑在增大。有专家坦言,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校园招聘会来得慢一些、少一些,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之中。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纵观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极端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变得十分的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的进入社会,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位置,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就业前途问题,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先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几大问题(一)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差1、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2、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二)社会就业基本形式和现状都很差强人意1、社会的基本就业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每年我国有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左右的需就业青年。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社会的就业现状矛盾从供给方面来讲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从总量矛盾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从结构矛盾讲。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 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在我国的我国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三)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问题1、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2、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3、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4、从质量上讲。有些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交换不出去。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随着独生子女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此年龄段之前所形成的素质优势与弱点也将日益突出地反映到劳动力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智商略高,但品质、性格、教养与日常表现存在明显的弱点。另一方面,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来说,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简陋的实验设备和薄弱的实习环节,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低质量的劳动力质量,减少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综上所述的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性。从大众的就业观到各种客观的就业形势,我们都要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上日程,做好各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种对策。我们不得不做出认真的思考。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一)从政府来说,必须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或者创业的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二)从社会来看,要提倡就业观念的与时俱进,提供周到实在的就业服务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当然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其次,要加紧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我国的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三)从高校来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刻不容缓首先,思想主体教学教育方面:(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其次,机制辅助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方面:(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