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 的巩固和经济建设,第三章,第一节 苏联的恢复和发展,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屋顶。,?,斯大林模式,革新,第一节 苏联的恢复和发展,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1、 斯大林模式的强化,回放:斯大林主义的特点,一、以个人迷信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和个人专断。 二、以扩军备战为主导的国家统制经济,即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 三、以闭关锁国为特征的僵化体制,并满足于这种极端保守落后的体制,把其说成是最优越的制度,将此模式凝固化和国际化。,1)战后斯大林模式凝固和强化的原因,冷战对峙对斯大林模式强化有一定影响。 二战的胜利诱发了苏联对外扩张的野心,成为强化它的重要推动力。 理论上的教条化、僵化是其重要原因。 (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理 论)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斯大林本人及斯大林体制的威望,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空前膨胀。,2)战后斯大林模式凝固和强化的影响,使苏联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斯大林模式由“非常模式”演变为“正常模式”,甚至是“唯一正确模式”,使得以后苏联、东欧国家的历次改革都十分困难。,1、斯大林模式的固化,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2、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1951年月,苏联宣布提前完成“四五年计划”。在该五年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工业恢复速度较快,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更是获得重大突破。1946年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表明苏联在尖端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3、斯大林主义的危机,1)、国民经济各部分发展不平衡,1、斯大林模式的固化,农业生产的恢复状况不尽如人意。 1950年,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尽管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了战前,但粮食产量仅为8120万吨,比1940年少1440万吨,比计划指标少4580万吨。 农村中出现的改革(在乌克兰的一些地区试行的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收效显著)被冠以破坏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种种罪名而夭折。为了巩固集体农庄制,1950年联共(布)提出在全国合并小集体农庄,苏联农业又回到30年代的轨道上。,1950年以后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1952年已降为11.6。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质量较差。工农业发展的比例失调更为严重,农业发展缓慢。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432公斤,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1952年,集体农户饲养的牛、奶牛及猪的数量与1940年相比,分别减少27、31和50。农业落后,农副产品严重短缺。,2、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3、斯大林主义的危机,1)、国民经济各部分发展不平衡,1、斯大林模式的固化,2)、民主和法制被破坏,“列宁格勒案件”,1949-1950年,党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和列宁格勒党政领导人、党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等大批优秀干部被秘密逮捕和处决,2000余人受到株连。,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3、斯大林主义的危机,1)、国民经济各部分发展不平衡,2)、民主和法制被破坏,3)、战后社会改革思潮的冲击,要求改革的人群,“火线军人” 战后新生代 其他社会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干部、工人和农民 地方领导人,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3、斯大林主义的危机,1)、国民经各部分发展不平衡,2)、民主和法制被破坏,3)、战后社会改革思潮的冲击,4)、斯大林逝世,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两种基本观点: A 斯大林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安排构想,它能够保证国家稳定发展,从而使俄罗斯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B 斯大林的政策是暴君的恶性政策,由此篡夺了政权,建立了专制制度。,对斯大林的评价,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吴恩远。 俄罗斯是在呼唤“铁腕”、呼唤强权,世界历史, 2005年第2期,马龙闪。,第一节 苏联的恢复和发展,二、 赫鲁晓夫改革,一、 斯大林晚年的统治,赫鲁晓夫(1894-1971),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二、 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 赫鲁晓夫改革,2、赫鲁晓夫上台和苏共20大,1)、贝利亚事件,贝利亚(18991953),1、背景,二、 赫鲁晓夫改革,2、赫鲁晓夫上台和苏共20大,1)、贝利亚事件 2)、苏共20大,1956年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并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次会议还确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开始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尝试。,“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 “现代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总路线” 工人阶级“有可能通过议会的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镇压无辜、造成卫国战初期苏军失利等严重罪行,并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不良品质,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报告随后在国内广为传播,也震惊了整个世界。,苏共二十大的影响:,1、“秘密报告” 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冲破了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 。 2、促使东欧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 3、“三和路线”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国际形势发展的脉搏,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也使苏联得到了和平建设的条件。,4、未从制度上根源对个人崇拜进行批判。 5、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的恶浪。,1、背景,二、 赫鲁晓夫改革,2、赫鲁晓夫上台和苏共20大,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内容,经济,政治,农业:,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1、背景,二、 赫鲁晓夫改革,2、赫鲁晓夫上台和苏共20大,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4、改革半途而废的原因,二、 赫鲁晓夫改革,4、半途而废的原因 1)指导理论的陈旧是改革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产品经济观,对公有制的教条理解,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2)反对个人崇拜在国内和国际引起的复杂局势成为阻碍改革探索的客观压力。 3)作为行政命令体制的产物,赫鲁晓夫不具备将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素质和能力。,4、半途而废的原因,4)、改革的方式方法有误,存在强烈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色彩。 5)、在政治体制方面,有限的改革招致了各个层次的人的不满和积怨。,1、背景,二、 赫鲁晓夫改革,2、赫鲁晓夫上台和苏共20大,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4、半途而废的原因,5、评价,“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5、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