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5页 / 共72页
第6页 / 共72页
第7页 / 共72页
第8页 / 共72页
第9页 / 共72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洋布,中山装,西餐馆,缠足,简约文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是社会主流。,勤俭节约,2改革开放以来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 ,款式 。 (2)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丰富了 餐桌。 (3)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 的形成。,五彩缤纷,多样化,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新风尚,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淞沪,(2)公路 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出现。 随后,近代 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汽车,筑路技术,(3)水运,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4)航空,冯如,北京,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 架设电报线,并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 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上海,台湾,上海崇明,(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 的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 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 。,上海,南京,电子邮件,四、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 文报刊。 (2)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3)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 和万国公报。 (4)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报纸宣传 。 (5) 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申报,中国丛报,维新思想,革命派,(6)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思想。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 、新华 日报、 等政论性报刊。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红旗等党报 党刊成为宣传党的主要舆论工具。 (9)改革开放后,除了 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 各种专业性、 报刊纷纷创立起来。,民主,科学,红色中华,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娱乐性,2电影 (1)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 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和 题材纷纷被 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定军山,20年代,工农生活 革命战争,辉煌,3电视 (1)1958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 。 (3) 越来越丰富多彩。,北京电视台,普及,电视节目,4.互联网 (1)历程 诞生:互联网诞生于 。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 ”。 接入: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世纪60年代末,第四媒介,1994,(2)特点 网络媒介可以集 、图像、 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可以 ,双向传授。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字,声音,高度互动,(3)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演变原因 (1)西方国家近代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不断扩大 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也在 不同程度上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 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 通过近代以来的抗争和对外交往发现自己的落后,便走在时代前列,积极主动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5) 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解放后党 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2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 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 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 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 特色。,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 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学会分析 材料1康有为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材料2作者把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要求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 了中国的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 的不平衡。,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 的经济掠夺。,学会分析 材料1、2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3说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4表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考题范例 例1(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本题从清稗类钞的记述切入,考查学生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以及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提供了以下关健信息:“男子陈志愿”“男女同意”,由此可以判断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B项正确。A项和C项与材料提供的信息明显不符,D项所述尽管符合近代婚俗的变化,但与题干提供信息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D项也不正确。,答案B,命题角度 本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往往利用新情境、新材料的形式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依据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如2010年山东文综第12题、2010年江苏单科第9题、2009年广东卷第11题、2009年安徽卷第15题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迁、婚姻、礼仪变化的考查等。,命题预测 1(2011南京模拟)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 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答案:D,2绘画、图片、票证等既是不同时期一幕幕人们生活场景 的展现,又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右图是南都繁会图的一 部分。这幅历史长卷生动地描绘了明 永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画卷 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 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 筑有: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材料2:右图是光绪年间黄浦江畔的街 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 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 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 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 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1)南都繁会图又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什么没有完成社会转型? (2)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上海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解析:本题以明代的江南及开埠后的上海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繁荣为主线,考查了学生材料信息提炼能力及多角度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要从明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思想等方面分析未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第(2)问可从开埠通商、民族资本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方面思考原因。,答案:(1)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2)变化:近代商业、邮电事业发展;出现西式建筑;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原因:上海处于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如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等。,考题范例 例2(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