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子与细胞,第2讲,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必修 1,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2010上海)下列选项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 A纤维素和尿素 B脂肪酸和磷脂 C腺苷三磷酸和核糖核酸 D胆固醇和血红蛋白,C,腺苷三磷酸和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纤维素和脂肪酸含C、H、O;血红蛋白含Fe,胆固醇不含Fe。,2. (2009广东)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A. B. C. D.,D,DNA与甲基绿反应呈绿色,脂肪遇苏丹呈橘黄色,检测淀粉用碘,颜色为蓝色,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3. (2009上海)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是(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脱氧核糖 D磷脂,C,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与非生物界的关系: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但各种元素含量大不相同,说明它们具有差异性。,组 成 细 胞 的 元 素,统一性,2.种类: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 (1)大量元素: 等 (2)微量元素: 等 (3)基本元素:C 、H、O 、N (4)最基本元素: (5)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 (6)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组 成 细 胞 的 元 素,C、H、O、N、P、S、K、Ca、Mg,Fe、Mn、B、Zn、Cu、Mo,C,O,C,(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主要有 ; (3)占细胞鲜重最高的化合物是水; (4)占细胞干重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5)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合物是核酸。,组 成 细 胞 的 化 合 物,糖类、蛋白 质、核酸、脂质等,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三、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无机物,无机盐,水,1.含量:在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约占85%90% 2.存在形式:结合水和自由水 3.功能 (1)结合水: 。 (2)自由水: 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参与细胞的生化反应; ; 为细胞生活提供液体环境。,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1.含量:很少,约占细胞鲜重的1%1.5%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3.功能 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无 机 盐,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1)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为0.01g/mL。 (2)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Cu(OH)2逐渐被还原;双缩脲试剂其实质是碱性条件下的Cu2发生作用。,(3)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再使用,现配现用,因为Cu(OH)2放置时间久也会被氧化;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加CuSO4溶液。,2.自由水、结合水的联系及与生物体新陈代谢和抗性的关系 (1)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变为结合水。 (2)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和生物抗性的关系。 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越大,生物的新陈代谢越旺盛,其抗性越小;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越小,生物的新陈代谢越弱,其抗性越大。,(3)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种子晒干贮存是为了减少自由水的含量,降低种子的代谢速率,以延长寿命。 越冬作物减少灌溉,可提高作物对低温的抗性。,组成细胞的元素 人体内有20多种微量元素,它们的质量总和不到体重的千分之一,但是对人的健康却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的是( ) A.Ca、K、Cl、S、O B.F、I、Fe、Zn、Cu C.N、H、O、P、C D.Ge、Ca、Cu、Mg、C,B,从观察比较可知,选项A、C、D中均含有大量元素,只有B中全部是微量元素,所以答案为B。选项D中有C、Mg、Ca三种大量元素,选项C中全部为大量元素,选项A中只有Cl为微量元素,其余都为大量元素。,组成人体干重的最多的几种元素是( ) A.C、H、O、N、Ca、P B.C、H、O、N、Mg、P C.C、H、O、P、S D.K、Zn、O、Na、Ca、P 在学习中应注意区别大量元素和主要元素,并能注意不同生物之间元素含量的差异性,但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识记。,A,微量元素口诀记忆法:铁(Fe)、猛(Mn)、碰(B)、新(Zn)、木(Mo)、桶(Cu)。,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过于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的50%以上的物质是( ) A.水 B.蛋白质 C.脂质 D.糖类,A,只要是活细胞,无论它是哪种类型,其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一定是水,蛋白质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但在活细胞中蛋白质约占7%10%;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尽管含量比在其他组织中高,但也不会超过50%,其中,水分仍然要比脂肪多。题目“过于肥胖者的脂肪组织”这一前提条件是一个干扰因素。解此类题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的含水量不同 B.同种生物相同年龄的生物个体含水量大体相同 C.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含水量可能不同 D.同一器官的不同组织含水量基本相同,D,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生物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般水生生物大于陆生生物,故A选项是正确的;幼年生物的含水量多于成(老)年生物,同种生物相同年龄的生物个体含水量及代谢情况大体相同,但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故B选项正确;不同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一般含水量较多,其他组织较少,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在生物组织中的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A,C.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动物材料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本实验的选材要求。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组织中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其次考虑是否对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B、C、D所选材料是适宜的,A项中甘蔗、甜菜虽含糖多,但主要为蔗糖,而蔗糖为可溶性非还原糖,所以不能作为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材料。,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和提取液。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 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取液和提取液依据题意应该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然后用斐林试剂鉴定产生砖红色沉淀,但是提取液是在30 条件下提取的,酶的量更多些,所以颜色深,斐林试剂本身是蓝色的。,细胞中的水 现有含水量10%、12%、14%、16%的小麦分别储存于条件相同的四个粮仓中,在储存过程中,有机物的损耗最少的是( ) A. B. C. D.,A,水在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参与组成细胞结构;自由水不仅是良好的溶剂,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还可作为反应物参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许多生化反应。小麦种子在储存过程中,细胞呼吸在进行,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的,细胞呼吸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多;比值低的,细胞呼吸微弱,消耗的有机物就少。,下列植物细胞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最大的是( ) A.休眠的蚕豆子叶细胞 B.玉米的胚乳细胞 C.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D.成熟柑橘的果肉细胞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含量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新陈代谢强度就会下降。,A,无机盐的作用 人的红细胞生活在0.9%的氯化钠溶液中,医生常给脱水病人注射0.9%生理盐水。因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在浓盐水中会因失水过多而皱缩,从而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这说明( ) A.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B.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吸水涨破是细胞的特性造成的 D.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D,此题考查无机盐的功能。我们知道细胞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细胞必须生活在等渗溶液中才能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若输入蒸馏水,则细胞会过分吸水涨破;若输入浓盐水则细胞失水皱缩变形,所以,无机盐在体内和细胞中含量虽少,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重要作用。许多无机盐离子都有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的重要作用。,缺铁性贫血的人需要补充含铁的无机盐,原因是() A.Fe2+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B.Fe2+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 C.Fe2+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Fe2+是构成骨骼的重要物质 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有运输O2的功能,人体缺Fe2+会导致患缺铁性贫血症。,B,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