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作者: 日期:2013年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A.美诺篇B.金言C.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D.理想国3.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美洲【解析】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4.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是()。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布卢姆D.施太伦【解析】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896年生,瑞士人,是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5.主张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6.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的代表。A.直接功能(树立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功能)B.间接功能(道德教育、促进智力、强身健体功能)C.附带功能D.超越性功能【解析】超越性功能,又叫“超美育”功能,超出了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如人生意趣和思想境界的追求。7.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材D.教科书【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8.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教学B.德育C.管理D.科研【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高。9.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工作实施的()环节。A.上课B.布置和批改作业C.备课D.课外辅导【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0.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A.活动B.集体舆论C.干部队伍D.共同目标【解析】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的形式来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个人的言行,是影响个人和集体发展能一种巨大教育力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正确健康的舆论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11.以下咨询方法中,属于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A.深入共感B.鼓励表达C.改变认知D.行为契约【解析】A、B两项属于侧重情感的方法,C项侧重改变认知,D项侧重训练行为。12.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A.测量B.测验C.考试D.评价【解析】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而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13.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指标是()。A.效度B.难度C.区分度D.信度14.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提出“当事人中心”观点的是()。A.罗杰斯B.沃恩C.布洛克尔D.马斯洛【解析】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15.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班主任工作的思想B.班主任工作的目的C.班主任工作的内容D.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解析】班主任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表现。即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16.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基本特征的是()。A.基本性B.基础性C.有效性D.范例性【解析】原西德著名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首倡范例教学理论,其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1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解析】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鲁利亚【解析】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指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是最近发展区。19.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的功能不包括()。A.信息功能B.反馈功能C.动机功能D.强化功能【解析】班杜拉认为,当反应发生时,它会导致某种结果,无论这种结果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三重性的,即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和强化功能。2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A.接受学习B.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D.观察学习【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21.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A.加涅B.弗拉维尔C.维果斯基D.列昂捷夫【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我们把元认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22.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安德森B.韦特海默C.乌申斯基D.辛普森【解析】辛普森于l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具体包括: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23.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里德B.贾德C.苛勒D.罗斯【解析】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里德,他认为,图式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单元,可以用来表征某种特定的一般程序、物体、概念或社会情景。24.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A.群因素论B.多重智力论C.三维结构理论D.智力三元论【解析】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乃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的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2)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综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3)情景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其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25.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比奈B.推孟C.韦克斯勒D.高尔顿【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把一个人与同年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确定为智商:IQ一100+15(X一M)s。式中,X为个人原始分数,M为同年龄团体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26.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A.潘菽B.维果斯基C.罗杰斯D.马斯洛【解析】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所谓非指示性,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非指示性原则比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27.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不包括()。A.自我反思技术B.角色改变技术C.教学反馈技术D.现场指导技术【解析】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经研究发现,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2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A.陶行知B.潘菽C.房东岳D.廖世承【解析】廖世承教授,1924 年编撰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为中国这门学科最早的教科书。29.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A.关键期B.学习准备C.最近发展区D.印刻现象【解析】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学习准备。30.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D.玩走迷宫游戏【解析】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正确。理由:现代社会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错误。理由:十三四岁到十六七岁是个体发展的少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