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作者: 日期: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一、生平与创作 托尔斯泰出身于图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一岁半时,他母亲去世。37年全家迁居莫斯科,这年他父亲又不幸去世,四个儿子的教养全部落在他姑妈身上。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次年他又转入法律系。这时,他一度迷恋舞会,过起糜烂和放荡的生活,但不久就自拔了。47年,他弃学回乡,和三个哥哥分家,他得到了雅斯纳雅波良纳这个庄园。 1. 辍学 改革 参军 在家乡列夫曾一心进行改革,但遭到失败。他又重新开始刻苦自修,先后对法律、历史、农业、外语等产生极大兴趣。19岁那一年,他就开始写日记,直到死前很少间断。51年他去高加索参军,他作战十分勇敢,屡建战功。 2. 初出茅庐 在部队,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写下了童年(52)、袭击和伐木等作品。54年他被提升为军官,被派到塞瓦斯托波尔作战,再次表现出惊人的勇敢。 战争的经历使他写出他的成名作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三个短篇。由于小说突出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突出的心理描写,小说深受屠格涅夫的好评和推荐。 56年他以中尉的官衔退役,并很快写完童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青年(第二部少年于54年完成)。 3. 改革无果 成家立业 57年他初次出访西欧,但西欧的文化使他产生极其厌恶的情绪。不久他又回到家乡,再次厉行改革,改劳役制为租税制,让农民用赎买方式来获得部分土地。但这仅仅是剥削方式的改变,因而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改革再次陷入失败。同时,在家乡他还兴办教育,并创办了雅斯纳雅波良纳杂志。此外,他还担任广泛的社会工作,被选为贵族调停人。62年他与莫斯科一位名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一度沉湎于家务。 4. 自修与创作 6369年他致力于创作战争与和平。这其间他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懂得13门外语。他的私人藏书室有14种文字的书籍,22500册书。77年,安娜卡列尼娜的单行本出版。这时,俄国的现状,尤其是农民的问题引起他紧张思考。80年他开始写忏悔录和教条神学的研究,对宗教和信仰问题很重视。84年他翻译出中国老子的道德经。 5. 弃绝贵族 此时,他因不满贵族生活,打算出走,但未遂。80年代,他转而写些劝善惩恶的小故事,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86年他先后完成两个剧本黑暗的势力和教育的果实,但很快遭到禁演,此剧直到90年才先后上演。 6. 最后的创作 87年他得到复活的素材,89年他根据这一素材写成柯尼的故事。93年他完成长篇著作天国在你心中,这是他60年代开始的思想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总结。97年他发表艺术论。98年他一心写复活终于99出版。01年他被开除教籍。04年他完成最后一个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 二. 世界观转变及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出生于名门贵族,自幼怀有善良的天性,并早早敏锐地感到社会的不公平。早在40年代他就开始思考“贵族与农夫”的问题。50年代他经历了一场自我灵魂的洗涤,开始寻求“人生的真谛”。这一点从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中可以看出。 1. 改革失败与放弃特权 56年他发表了一个地主的早晨就记录了他从“博爱”出发,为农民修葺房屋,减租,试想把农民从贫困中“解放”出来,但由于这种种愿望没能得到农民的理解,归于失败。 60年代,他有决定放弃贵族特权,主张走“平民化”的道路。哥萨克就是这一主题的表现。 2. 世界观转变 70年代,托尔斯泰的宗法制农民观念逐渐形成,这一点表现在列文形象身上。80年代初,俄国农业连年欠收,饥荒空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谨。同时,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凡此种种都引起托尔斯泰的极大关注和不安,他走访教堂和修道院、参加人口调查,从而更加认清了本阶级的腐朽和旧制度黑暗。所有这些都大大加速了他的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这一转变最后完成于81年,他自己曾在忏悔录中说道:“1881年这个时期,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我弃绝了我那个阶级的生活”。 3. 转变因由 为什么托尔斯泰的世界观会发生转变?这除了客观因素,他的自身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托尔斯泰具有一个善良的天性,他的博爱思想可以说是其转变的重要契机。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时又在道德伦理学中寻找归宿。他把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全部都基于宗教道德之上,甚至把美学与艺术也归结于伦理学的范畴。因此,他在分析和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时往往是从抽象的道德观念出发,并企图从宗教和上帝那里寻找答案。然而,答案却不在那里,他也因此陷入重重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深切同情俄国农民的悲惨境况,一心想改善农民的生活,竭力替农民说话,申诉;同时他又痛恨贵族,尤其是教会的虚假的仁义道德;另一方面,面对这种现实,他极力反对暴力行为,主张贵族应自我反省,企望他们能在道德上自我完善,能有所良心发现。然而,这一切又只能落空,促使他最后站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战争与和平 按作者的本意,小说从1805年写起,再写1807年、1812年、1825年和1856年等重大事件,但小说只写到1814年,并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丝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豪门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家庭等无数的画面。全书共描写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商人、士兵、农民,溶小说、哲学、政论为一体,反映了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道德、哲学、历史、生活等问题。 主题思想 小说深刻反映了18051825年间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提出了许多政治、历史、哲学和道德等问题,肯定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谴责了拿破仑的侵略,表现了人民群众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以及历史作用,歌颂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揭露了对国家的危亡无动于衷的上流社会。通过对安德烈和彼埃尔的描写指出了贵族阶级的出路,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出路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卡拉塔耶夫的言行宣扬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通过娜塔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妇女观。安娜卡列尼娜 写于70年代,发表于77年,当时俄国正处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已大肆入侵俄国农村,正如作者一开始就写道:这里的“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小说标志了托氏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也是他的世界观的集中表现。 情节结构 小说由两条平行线索交织构成:一条是由安娜因不满丈夫卡列宁和上流社会虚伪,爱上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唾弃,后来又遭到渥伦斯基的冷遇,终于在痛苦和绝望中卧轨自杀。作者围绕着安娜对爱情的追求这一线索对上流社会和官僚作了全面的暴露和批判;另一条线索则是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的波折,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通过列文对事业和生活的探索,广泛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国社会生活情形。 复活 这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世界观和创作的总结。小说最初名为柯尼的故事,这是来自彼得堡法院检查官柯尼讲述的一桩法案。后因作者自己不满意,经过十年数次易稿,最后才写成现在的复活。 情节 小说描写贵族青年聂赫留多夫诱奸了少女喀秋莎玛丝洛娃,并遗弃了她,使她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倍受凌辱,沦落为娼,最后被诬告犯杀人罪而入狱。主人公聂赫留多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喀秋莎,受到良心的谴责,并决心为她赎罪,为她奔走申冤。但终因败诉玛丝洛娃被判流放。聂赫留多夫毅然陪她去流放地。他的行为终于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同一个革命者西蒙松结了婚。 形象分析 主人公聂赫留多夫在小说中是个“忏悔贵族”形象。 是托尔斯泰自身形象的发展与总结,其性格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青年时期,他正直无私,充满了理想,充满了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对农民深表同情,曾将土地(遗产17亩)送给了农民,暑假在姑妈家写论文时出于真诚爱上喀秋莎。 二,堕落时期,三年之后,聂赫留多夫早已出入上流社会,并生活在旧军队中,污秽的环境使他堕落,被上流同化,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人极为冷漠。他一次路过姑妈家,诱奸了曾经爱过他的喀秋莎,并将她遗弃。这个时期动物的人在他身上战胜了精神的人。 三,贵族老爷时期,在优厚的生活环境中,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生活十分放荡,挥霍无度,是一个十足的贵族老爷。 四,忏悔贵族时期,法庭上他遇见玛丝洛娃,良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良心唤醒了他那尚未泯灭的精神的人。 因此,在他身上精神上的人和动物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终于,精神的人重新占了上风。通过“心灵”的扫除,精神的人得以完全复活,最后又成为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 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裁多样:历史小说、心理小说、社会小说、自传、中短篇小说、戏剧、民间故事、童话故事、文论著作等 2、现实主义的描写:真实地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撕下一切假面具”,客观地描写主人公的优缺点,等等。 3、深刻的心理分析:不仅描写心理变化的结果,更注重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即“心灵辩证法”。恶棍与天使、智者与白痴并存。 4、细节真实: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眼光、动作、甚至是沉默来表达人物的真实感情。 5、写景细腻情景交融:写景富有诗意且不浪漫化,很有积极意义。如,安德烈仰望星空、列文的草垛之夜等。 6 、语言丰富且富人民性:词汇丰富,叙述具体,读来亲切。但句子冗长,语法复杂也是其不足。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