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6页
第2页 / 共176页
第3页 / 共176页
第4页 / 共176页
第5页 / 共176页
第6页 / 共176页
第7页 / 共176页
第8页 / 共176页
第9页 / 共176页
第10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高考总复习难点梳理(附参考答案)难点1 从“焚书坑儒”到“儒家独尊”的历史思考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统治阶级总是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选取治国思想。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独尊。同样是两个封建王朝对儒家思想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应是一个历史思维难点。 难点磁场 1.()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迁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 2.()(1995年全国高考题)司马光:“(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案例探究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知识依托: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有关知识。 错解分析:解答此题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A项:压制知识分子。因为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都是针对知识分子的,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压制知识分子。但是无论是加强思想专制还是文化专制,其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解题方法与技巧:(1)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入手来解答此题。我们知道,一定的政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利益的反映。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进一步巩固,无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巩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此题。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比较分析,便会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2.()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臣进行了一番探讨。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汉书还指出:“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结合史实,比较秦和汉实施的统治政策。其实施效果如何?从中你有什么认识? 命题意图:本题为对比分析类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能力;从知识的角度主要是考查秦朝和汉朝不同的统治政策及其带来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理解宽松的统治政策比严刑峻法和暴政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知识依托:秦朝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措施及影响。 错解分析:该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两类。一类是只是列举秦汉不同的统治政策措施而缺少比较,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握不住比较题的要求和做法。另一类是侧重于比较秦朝与西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审题不清。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统治思想、统治措施等方面比较出秦汉的异同,然后再通过秦和汉初的相关史实,概括实施效果,最后根据秦汉的不同后果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谈出认识。 答案:(1)相同点:秦汉统治阶级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统治的一系列措施,都力图加强思想统治。不同点:秦崇尚法家思想。秦在建立后,执行严刑峻法,实行残暴统治。秦赋役繁重,滥用民力。西汉对秦的政治制度有固有革。汉初崇尚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减少大型奢侈性工程的修建。 (2)结果:秦的统治政策,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其残暴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西汉接受了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认识:秦的严刑峻法和暴政,不利于封建统治,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汉初的宽舒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应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锦囊妙计 1.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有反作用。从“焚书坑儒”到“儒家独尊”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 2.统治者采用哪一种思想治理国家,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认识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不能脱离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 3.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统治者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 4.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儒家思想在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不同地位,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用阶级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分析评价。 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地位不同,据此回答18题。 1.()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法家学说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 3.()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5.()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把传统儒家学说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表明其对儒家的态度是 A.利用 B.吸收 C.继承 D.反对 6.()新文化运动把反对矛头指向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8.()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墨家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5)在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有何变化? (6)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初步运用史学理论解决问题及文字表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以及“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两个史学原理。 答案:地位:战国时倍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原因:(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3)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特征: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才能生存发展。 2.解析:本题属于历史人物比较论证题。题目的知识和能力内涵十分丰富:从知识看,要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能力看,包括了识记、理解、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及文字表达等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第一问要求概括三个方面的类似之处,比较容易。第二问要求说明为什么出现“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是答题难点。解题的关键是把两个人物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治残暴,阶级矛盾激化,终于引来了覆亡之祸。汉武帝的活动和举措是在汉初几代皇帝所开创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与秦始皇统治时完全不同。同时,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形式上尽管与秦始皇类似,但其实质和客观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本题能力内涵的核心,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本题也告诉我们,要判断历史人物的功过、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必须把握好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答案: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伐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因此汉武帝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 歼灭难点训练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实施的统治思想的掌握和分析、综合能力。任何统治阶级都会根据局势和传统,确立相应的统治思想,作为施政的指导。教材虽未直接指明秦施政所依据的学说,但已阐明秦始皇接受了韩非的理论。此外,秦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也说明这是实行法家学说的。 答案:D 2.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但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试题较为新颖。解题时,要求考生对从“百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