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0页
第2页 / 共240页
第3页 / 共240页
第4页 / 共240页
第5页 / 共240页
亲,该文档总共2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录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 础考研真题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 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方经济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 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 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 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 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 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 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 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 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 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 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2帕累托标准 答:帕累托标准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 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 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 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 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 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 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最优状态 应该是,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 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 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交换的最优状态,即人们持有的既 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生产 的最优状态,即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即所有产品中 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如 果所有的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 达到最优配置。此时,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3外部经济 答:外部性是指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了危 害或利益,而这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后果而支付赔偿或得到报 酬。外部经济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经 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物品的社会价值大于其 私人价值。因此,市场均衡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 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 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收 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 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 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 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4棘轮效应 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 (JDuesenberry)在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指的是消费水平在收入水平 下降时具有向下的刚性。杜森贝利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具有不可逆 性。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人们在收入水平最高时形成的消费标准,从 而在衰退时期收入下降时,家家户户都设法维护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消 费方面的下降幅度低于它们收入的下降幅度。由于“棘轮效应”有利于保 持旺盛的需求,因而有利于减轻经济衰退,起着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作 用。棘轮效应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一直起作用,直至经济达到 繁荣,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前一次繁荣,它的作用才消失。 5流动偏好陷阱 答: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 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 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 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 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 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 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 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 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偏好陷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用弹性原理解释“谷贱伤农”(即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 反而减少)现象。 答:(1)“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 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 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 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2)“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 性的商品。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 动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 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 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动。其原因在于:对于缺乏弹性的 商品,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 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 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以图1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 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 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为P2。由于农 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 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 OP2E2Q2的面积之差。 图1谷贱伤农 2为什么政府支出会存在“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 效果。根据IS-LM模型,只要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陷阱,政府支出的增 加就会提高利率。由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则投资下降。即 政府支出增加,减少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如图2所示。 图2挤出效应 在图2中,若经济起初位于均衡点E,此时利率为r0,国民收入为 y0。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 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经济均衡点变为点 E,利率上升到r1,国民收入增加为y1。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 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 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 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若不存在挤出效应,利率保持为r0不变,则政 府支出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到y2的水平,而实际增加到y1,故挤出 效应为y1y2。 3简述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 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 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 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该理论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 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 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处 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 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 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的等量劳动说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 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理 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 的角度,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 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 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 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 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 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 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 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一是只考虑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二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 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三是生产是在成本 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是没有运输费用;五是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 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六是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七是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八是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九是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 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该理论忽视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一国开放贸易会增加国民收入, 能消费到比不进行贸易时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 人、企业、部门或生产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益。如果通过进口,自由贸 易使得某些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或在某些地区生产的商品的供给增 加,最后这些要素或地区的收入可能会比限制贸易时要低。 4内生增长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 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 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该理论试图使增长率 内生化,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 和各国增长率差异。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 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 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