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8页
第2页 / 共138页
第3页 / 共138页
第4页 / 共138页
第5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录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部分)及详解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9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3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回忆版) 及详解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1新闻实务(采、写、编、 评)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及详解 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28新闻实务(采、写、编、 评)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22新闻实务(采、写、编、 评)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采、写、编、评) 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采、写、编、评)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 题(部分)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新闻敏感是什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2隐形采访的采访策划。有人向报社提供消息说,有企业售卖过 期的食品,然后让你去隐性采访,要求列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 过程以及采访伦理等。 3电视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4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5评论:有的记者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进行 虚假新闻新闻寻租,请对此发表评论,不超过800字。 参考答案: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新闻敏感是什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答: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 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 鼻”,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 标志。新闻敏感的表现有三,一是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 发生的最新变化;二是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 播价值的变化;三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培养新闻敏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记者出于职业本能,遇上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有时会很兴 奋,毕竟好的热点题材并不多见,但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把社会责任感 放在第一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节目记者陈跃文、赵 海燕就秉持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毙了自己的节目,使上海 家化厂的信誉没有在社会上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同时也使该厂领导对本 企业的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这两位记者失去了一条能引起轰动效 应甚至有可能获奖的报道,但却有效地推动了本来就很艰难的企业整改 创新。从这一点讲,孰轻孰重,记者心里十分明白。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记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一种表 现,它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的作用。记者的责任感越强,不但触发 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而且产生的动力也越大。 (2)要有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 常有记者感叹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要不这么多年下来,为什么搞 的尽是一般化的报道,还常常误把黄铜当金子。殊不知,这些记者的采 访可能停留在浅尝辄止上,总被一些表象甚至假象的事物牵着鼻子跑, 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从理论上讲,新闻发现力不能简单停留 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记者的工作绝非一般的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而是要探寻和挖掘那些往往深藏不露但含金量高的事实,追求并实现新 闻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使新闻发现力达到这一层次,记者、编辑 除需具有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外, 还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的储备。 (3)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管怎么说,记者接触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总是有局限的,而受 众、亲友和线人则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记者若是密切与他们交往、联 系,则社会触角就多,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给记者爆料,如此,记 者就会得到更多新闻线索,新闻发现力就会增强。因此,记者应当提高 社会交往能力,广交朋友,有效建立起自己及时获取新闻线索的社会关 系网。西方新闻界在长期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深切总结出:记者培养眼线 及专家咨询群、媒体培养受众报料积极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4)要克服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捕捉新闻灵感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闻每天都会出现。敬业的新闻记者时时 刻刻都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每天都处在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状态 中,整个新闻采编流程也处于全天候运转中。如许多媒体现在都设 有“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捕捉突如其来的新闻信息,加上电视传播技 术的高速发展,能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让观众看到最新的新闻。这已 成为各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首要目标。因此,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敏感在 如今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显得尤其重要。 2隐形采访的采访策划。有人向报社提供消息说,有企业售卖过 期的食品,然后让你去隐性采访,要求列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 过程以及采访伦理等。 答: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 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 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 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 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 (1)隐性采访的问题 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 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 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 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泄露隐私。由于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隐瞒了自己真实身份,因此 被采访对象对记者很少戒备,甚至毫无防范。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 比较方便地获知事件真相和当事人的隐秘情况。将受访者的家庭状况、 年龄、职业、收入以及未成年人的详细资料在大众传媒上公布,是绝大 多数当事人不能容忍的。最近一二年,关于记者隐性采访泄露被采访者 隐私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媒体败诉的情况不在少数。 引诱犯罪。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暗访”过渡到“卧底”,这 是近年来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一个显著特点。记者卧底的主要目的是想 让违法乱纪行为现出原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引蛇出洞”,就是由记者 装扮成诸如求购假文凭、假药的人,引诱制假者上钩,在犯罪嫌疑人来 交易时,警察当场将其擒获。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样的采访方 法有引诱犯罪之嫌。 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近年来,新闻界有一个奇怪现象,记者 热衷于暗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象这样满足少数读者低级趣味的 暗访是否应该在大众传媒上频频现身,值得我们思考。 片面追求轰动,舆论导向模糊。能否抓到具有轰动性的热点新闻 和独家新闻,是检验媒体及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片面追求新闻 的轰动性,容易导致宣传导向不明,采写角度偏颇。 (2)隐性采访应遵守的原则 正确导向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 点和轰动效应,否则,就会走偏方向。在重视政治性导向的同时,也不 能忽视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服务导 向、审美导向等等,要让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 对什么。 遵纪守法原则。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社会的道德 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新闻记者更应做出表率。中国新闻工 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 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大力提倡隐性采 访,因为在隐性采访的条件下,谈不上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 的问题。而我国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媒体报道是设立有禁区的,包括国家 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报道方式 (包括隐性采访)都适用。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遵守这 些规定。 满足大众需求原则。作为大众传媒,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满足 大众需求,还是满足少数人的口味?是为了记者个人的一夜成名或报纸 的一炮而红,还是要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有关专 家认为,记者在暗访中存在以下原因是“不能容忍”的:为了赢得奖项; 可以借此打击竞争对手;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料获得新闻故事情节;这样 做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已经这样做了;采访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可见, 只有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大众需求,才是记者采 访报道的根本。 适度介入原则。目前,记者隐性采访的操作方式根据记者介入新 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式和介入式。观察式隐性采访是 指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不动声色地拍摄采制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例 如在十字路口暗设摄像机拍摄闯红灯、偷拍偷录非法音像制品的出售过 程等等。在这种采访过程中,记者只是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出现, 不会有较多的争议。 3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答: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电视、手机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 空观。 (1)迅猛:比传统的媒介时空传播速度更快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偏向不断变 化的过程。电子媒介出现前,口头媒介和印刷媒介或偏向于时间,或偏 向于空间,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在电视、喷气式飞机和电脑的作用下已不 复存在。进入21世纪,速度更快的网络传播形式伴随着Web2.0时代的 SNS而出现,网络媒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空自由。微博等其他移动 终端作为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具有更加快速的传播速度,更加随身的 空间易得,不断征服时间和空间,在全球范围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落。 (2)互联网和新媒介彻底打破了媒介的地域性,传播距离随着媒介 技术的革新而消失;新媒介的即时传播特点改变了网络传播的时间偏 向。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应用,使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朝着媒介时空一体性 方向发展。 手机微博的移动化特点使传播载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时空自由度 进一步拓展。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以独特的时空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 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类对信息的感知方式。“微博将世界各地的人连接 起来,具有不容质疑的空间偏向。这种空间的倾向使人们能够突破束缚 自主地参与讨论,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网民通过意见和知识的碰撞、 交汇,使社会热点事件最快最广地传播”。移动新媒介传播所具有的新 的媒介时空表现方式,形成了比传统的媒介时空更快的传播方式。 (3)扁平:时空进一步压缩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戴维哈维和英国著 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时间和空间讨论的重 要学者。哈维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作了详尽地考察,广泛 涉猎了建筑、绘画、电影、广告、文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后发现,时 空压缩是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崛起的直接原因。 时空压缩导致社会政治、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出现大量即时的和 碎片化的时间,这意味着一个特殊的后现代时代的来临。时空压缩是 指“资本主义的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服了 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地朝我们崩溃了”,因 而,现代资本主义以迅速流动与变化包裹起来的绝对多数和难以琢磨的 文化形式表达了分裂和短暂,从而凸显了整个世界在时间维度上的崩溃 和空间维度上的陷缩。 吉登斯对晚期现代性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层面所 展开的考察。他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四大重要层面资本主义、工业主 义、监控体系和军事力量,其形成都与时空的压缩变化密切相关。这种 时空压缩,“地域性已无可避免地与全球性彼此关联起来”,此地信息也 与彼地信息相联系。这种全球化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接近麦克卢汉所 认识到的“地球村”的全球景观。 (4)微小:时空一体化更加明显 新媒体的使用,导致时间更短更碎片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