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林庚,学教经历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留校就任教授,做朱自清的助教。后入北大中文系,是著名的“诗人学者” 。 文学研究 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著文学史为公认名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其双璧。评唐诗“盛唐气象”,“少年精神”,颇有创见。,说木叶,林庚,学术创见 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他拈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 “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说木叶,林庚,一生总结 95岁时,先生对毕生的诗路历程做了回眸。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颌首。 名师风采 林庚讲课很有风采。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曾陶醉于他在讲坛上“忘情地长吟诗词,一黑板一黑板的漂亮书法”。 北大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说:“当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游国恩、王力、林庚等大学者给我们上基础课,大师引我入门,大师们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说木叶,林庚,大师晚年 孔子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文系四老中的三位相继仙去,唯林庚硕果仅存。 他对学术的研究无止境,90岁华诞时,送给来宾的礼物是刚出版的新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 “我这两本书的出版,只想说明:我还在工作。”,说木叶,林庚,逸号 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轶事 1、因为丰子恺漫画而从物理转读中文。 2、九一八事变后曾撰写抗日战歌,有“为中华,决战生死路”之句,风靡全校,后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并绝食。 3、贺知章咏柳是因为林庚在课堂上教授,选入小学课本而成为家喻户晓之名诗的。,整体把握,(1)本文是一篇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 暗示 性,即:诗歌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在不知不觉地感染、影响、启发着读者。(用文中语句概括),(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木叶” 。 第23自然段:区别 “树叶” 和 “木叶” 两个词,指出 “木叶” 更常见,并发展出 “落木” 一词,其关键在 “木” 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含有落叶的因素 ; 二是 有颜色的暗示性(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总结艺术形象领域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树叶”:“树”一般具有繁茂的枝叶、饱满的形象,“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往往是绿色的、湿润的,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空阔、疏朗形象之外,有微黄、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 “落叶”可能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碧绿柔软,可能是秋天蒙蒙细雨中的落叶,深黄湿润;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更显空阔。,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特殊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切入点),围绕它以小见大地展开全文。作者先提出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再探寻“木”字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既而谈到“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最后得出艺术形象领域中语言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的结论。以“木叶”这一特殊意象为切入点,从小处着手,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又易为广大读者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要大讲理论,不容易深入浅出。,【拓展提升】 1、阅读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耐住寂寞、坚忍不拔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牌、词题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无私奉献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意象拓展:,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月:,(一)同一意象相对稳定的暗示性,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酒是愁的象征,(一)同一意象相对稳定的暗示性,雁:,.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同一意象相对稳定的暗示性,雁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梧桐、雨:,.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更漏子) 2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3.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4.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黄升酹江月夜凉)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象征哀思,雨象征凄苦,两者叠加,愁上加愁,无法排解。,(一)同一意象相对稳定的暗示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孤高 圣洁,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二)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下不同的暗示性,(一)同一意象相对稳定的暗示性,梅,.昔我来者,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诗经.采薇) 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朱弁送春) 4.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冯延巳浣溪沙)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谐音“留”,古人告别,折柳相送。杨柳寄托离情,依依不舍,(一)同一意象相对稳定的暗示性,柳:,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