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篇 大唐救危财相 作者: 日期:第四篇 大唐救危财相刘晏一、刘晏速写桑弘羊死后八百多年,中国历史上又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堪与桑弘羊媲美的唐朝大理财家刘晏。 刘晏在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6763年)时和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极度困竭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理财的重任,对当时的财政经济工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为唐朝后期的经济恢复与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晏办事能干,勋劳卓著,他的理财方法和经济思想,有很多精彩之处,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二、三字经说他是个神童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僚地主家庭。他从小读书非常用功,加之天资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诗文,在乡里有“神童”之誉。 提起刘晏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可是顶呱呱的响亮,因为他被奉为“样板”式的人物,被列入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这几句话,包含着一个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着的传奇故事。那就是幼小的刘晏,向前往泰山封禅的唐玄宗李隆基献书,受到赏识,李隆基一高兴,将他带回长安,封他为秘书正字,成为秘书省年龄最小的一个官员。 刘晏的神童之名由地方传到京城,并由此而名传后世,入载三字经。 李隆基做皇帝后,先后以姚崇、宋璟两人为相,在他们的辅佐下,励精图治,铲除积弊,亲君子,远小人,轻徭薄赋,倡导农耕,经过数年努力,出现了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四海升平之景象。这是继唐太宗“贞观之治”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历史上称之为“开元之治”。 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构成中国古代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在海晏河清、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里,踌躇满志的李隆基,决定效仿秦始皇、汉武帝,率群臣赴泰山封禅,借以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 开元十三年十月,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出发,十一月抵达山东兖州行宫。 有一个小孩子来到行宫,递上一篇名为东封书的文章,请求献给当今的皇上,以表颂扬之意。这个小孩子,就是年仅八岁的刘晏。 李隆基展开书信,先看一笔行如流水的字,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字”,再看文章内容,尽是歌颂当今皇上治政有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溢美之词,龙心大悦,情不禁脱口而出:“好文章!”他随手将东封书递给宰相张说:“你也看看,试试这个孩子才气如何。” 张说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仅是当朝宰相,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名盛一时的大文豪,他见皇上连声说好,觉得好奇,接过书信扫了一眼,吩咐让献书的人进来。然后,将东封书很快地浏览一遍,心里也暗暗称奇,东封书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堪称佳作。 随着一声传呼,一个七八岁的幼童从容而入,走到堂前跪下。张说问道:“来者何人?站起来说话。” 刚进来的幼童回答:“小儿刘晏!” 张说继续问道:“何方人氏?” 刘晏从容地道:“山东曹州南华人氏!” “是何出身?” “小儿高祖刘晋在隋朝时曾为县令;曾祖刘郁唐初为弘文馆学士;家祖刘恭曾为县令;家严刘知海曾为县丞;小儿刘晏还在读书呢!”刘晏一口气回答了张说的提问。 在场的文武百官一阵骚动,特别是听到“小儿刘晏还在读书呢”的童雅之音,都忍禁不住笑了,由于是在朝堂之上,大家只不过是掩口而笑罢了。 “为何要向皇上献书?”张说不紧不慢地问道。 “小儿久居乡里,常听父老乡亲们谈论,众口一词地称颂皇上治国有道,治政有方,天下大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祥和景象。听说皇上到泰山封禅,路宿兖州行宫,特地写了这篇东封书,以表示对皇上的赞颂之意。”说罢,重新跪下,向李隆基再行三叩九拜之礼,“皇上,小儿刘晏代表兖州百姓,谢皇上皇恩浩荡,祝皇上万寿无疆!” “说得好,快平身。”李隆基哈哈大笑,向张说点头示意。 张说考虑到刘晏年龄太小,不能像大人一样出题,想了想说道:“刘晏,四书五经你可熟悉?” “嗯!”刘晏点点头说,“读过!” “我们做个续句游戏如何?” 续句,实际上就是背书,前面的人说上句,后面的人跟下一句,主要是考对文章的熟练程度。 刘晏到底是小孩,玩性未脱,头一偏,天真地说:“做游戏,行呀!怎么个玩法?” “我说上句,你续下句,如果害怕,就换个题目。” “怕什么?续句就续句。”刘晏天真烂漫的憨态,引来一阵轻笑。 张说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刘晏随口而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之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之忧” 张说一句比一句说得急,刘晏一句比一句续得快,在座众人无不啧啧称奇,张说望望李隆基,李隆基点点头。张说道:“不错,孺子可教!善对否?” 张说说的“对”,就是对对联,前面的人出上联,后面的人续出下联,这考的是才学,比背书难多了。 “不善!”刘晏摇摇头说,“勉强凑合!” “那我们就凑合凑合,我出上联,你续下联,敢不敢?” 刘晏也是少儿心性,童性大发,天真地说:“这有什么不敢?” “上联!”张说环指一周道,“天子朝堂会群臣,” “下联!”刘晏应声而答,“小儿行在献文章。” 李隆基向张说招招手,张说来到李隆基身边,听李隆基耳语几句,又回到座位。 “上联:泰山封禅,祈上苍风调雨顺,” “下联:玉帝降旨,赐华夏国泰平安。” “皇上!”张说冲着李隆基说,“太平盛世,出此神童,这是国家的祥瑞啊!” 泰山封禅之后,刘晏被带到京师长安,授“秘书正字”之职。长安城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访问的、邀请的,令小刘晏应接不暇,刘晏这个“神童”名震一时。 唐朝实行的是科举制,有明清科、进士科,都是由各州县选送举子进京应试。这些进京应试的举子,只有在进士及第黄榜题名并经吏部“试制”合格后,才能够授予一定的官职。除此外,还有“制科”的非常选举方式。这种方式是根据临时的需要,设立直言极谏、贤良方正等科目,名目没有一定的限制,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上的也可以给个出身。成绩特别优秀的,还可以直接授官。在天子行幸、巡狩、泰山封禅的时候,往往举行这种特别的考试。 刘晏就是在李隆基泰山封禅之际,由制举中式而直接授官,同考进士相比,走的是一条做官的捷径。论出身,一般地讲,单以制举进身,名声虽好,但终究还是不及科举进士。刘晏同时以“神童”被举荐为官,则就丝毫不输于科举进士出身了。 李隆基授刘晏一个秘书正字之职,实际上也不是叫他做官,说实在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能做得了什么呢?他是看到刘晏是一个可造之才,给他一个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至于今后是否真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那就是师傅领进门,成艺在各人了。 刘晏进京后,不久又露了一手。 开元十五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李隆基在勤政楼大宴群臣,庆贺太平盛世,君臣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艺人的表演。艺伎们知道皇帝在勤政楼上观看表演,纷纷拿出了绝活,在演出队伍中,在一个杂耍班演得非常出彩。表演者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女人,人称王大娘,只见她蹬着马步,肩头上竖着一根长竿,长竿顶端做了一座小木山,一小孩子手拿红绸带,在小木山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引来阵阵喝彩声。 刘晏看到如此绝妙的表演,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 李隆基见刘晏忘情的憨态,指着顶竿之戏对他说:“刘晏,你以此为题,咏诗一首,行吗?” 刘晏稍停片刻,便口占一首: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李隆基见刘晏才思敏捷,有意要考考他:“你为正字,正得几个字呀?” 刘晏随口答道:“天下的字都能正,唯独朋字正不得。” 张说也坐在旁边,听到刘晏的妙对,惊叹不已。 原来,“朋”字在古时候是一个“凤”,篆书的凤字整个字也都是一个歪字;而在楷书的正规写法中,“朋”字由两个月字组成,也是歪向一边。因此,刘晏的回答,不仅表现出他的机智与幽默,同时也说明他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大文豪张说在一旁感到诧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隆基泰山封禅时的一念之仁,捡回一个神童,为唐王朝揽下一位栋梁之才,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刘晏经过多年州县“亲民之官”的历练,安史之乱以后临危受命,掌管中央的财政工作,官至户部度支郎中、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转运、盐铁、常平等特使之职。因为主管中央财政工作,故历史上称刘晏为“计相”。三、当年神童,后日理财圣手01【基层历练】 说刘晏早慧,并非意味着他日后成为理财的一代名臣,是基于他天赋的聪明才智,更不是说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只要出个把神童就行了。 其实,所谓神童,无非是一些智力比较高的“超常儿童”。这些超常儿童,虽然天资较好,但一定要经过后来的勤奋学习和在实践中的艰苦锻炼,否则,其成就也如同常人。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十岁的神童变成二十岁的庸人,这样的事例数见不鲜。刘晏的事例说明,神童的成长是有条件的。 刘晏之所以能成才成器,一是由于在幼年记忆最好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吸取前人的智慧;二是在他成年之后,到地方去当了几任“亲民之官”,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增长了阅历和才干。 高才博学的刘晏,并没有从秘书省而到翰林院,走一条标准的文士起家道路,而是转换方向,一头扎到地方,接近人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对于他日后养成崇尚务实不事虚文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 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刘晏出任地方官,这时候的玄宗皇帝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终日沉溺于声色。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宦官高力士得宠弄权,朝政紊乱,吏治日益腐败,地方官做买卖、放高利贷、营私舞弊、盘剥百姓的人越来越多。 刘晏先是出任夏县县长,到任后廉洁奉公,尽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史书记载,夏县的赋税,不需要官府催促,百姓都能按期缴纳,如果不是政绩卓越,且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后来,他再次参加“制科”考试,“举贤良方正”,出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长。这一任干得也相当不错,离任的时候,当地的乡绅将他的功德刻在石碑上以传后世。温县任满后,刘晏进京出任侍御史,搞监察工作。 【安史之乱】 这个时候的唐朝,“盛世”背后已潜伏着危机。 唐玄宗的时候,边境经常出状况,守卫边疆将领称为节度使,朝廷赋予这些节度使很大特权,逐渐酿成尾大不掉之势。 胡人安禄山重金贿赂宦官高力士,结交上杨贵妃,职位一路攀升,一身三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是一个有很大野心的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利用唐政府内政日益腐败的时机,阴谋叛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伙同手下大将史思明一起起兵反唐,剽悍的骑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战乱中,军民死亡无数。 这场战乱延续了八年,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八个月后,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他就是唐肃宗。八月,玄宗李隆基宣布退位,称上皇。 唐肃宗即位后,兴兵抗击安禄山,老百姓也不堪忍受安禄山军队的残杀,日夜盼望消弥战乱,过上太平日子,所以在人力物力上,给了唐军以巨大的支持。 可是,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乘机东取金陵,割据江表,受儿子和左右的怂恿,在江陵网罗人才,图谋夺位。 永王李璘知道刘晏是个人才,得知他在安史之乱后,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襄阳避乱,便派人去襄阳,许以高位,请刘晏到幕府里来做事。 刘晏很有眼光,他敏锐地觉察到永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