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教学计划汇总九篇 科学教学计划汇总九篇 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学计划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情况分析 我们班大部分孩子是从小班升上来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幼儿萌发了对自然观察的兴趣,并且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本学期我将继续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心和求知欲,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内容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环境中有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中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简单的理化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初步了解常见科技产品的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帮助幼儿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6、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7、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8、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的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9、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喜欢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 10、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三、实施措施 1、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集体教学对幼儿实施自然科学教育。 2、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提供各种科学活动的设备和丰富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3、重视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将科学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全部教育之中。如通过远足,参观游览散步采集等等活动。 4、将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5、充分利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科学活动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6、充分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四、学进度表 周次、内容 1.常规教育 2.观察自然角里的小动物 3.有趣的石头 4.秋天的水果 5.十一放假 6.多彩的树叶 7.制作树叶标本(一) 8.制作树叶标本(二) 9.拓印 10.秋天的菊花 11.颜色变变变 12.电动玩具动起来 13.它能吹出泡泡吗 14.磁铁 15.怎样垒得高 16.奇妙的影子 17.种蚕豆 18.冬天的取暖用品 19.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20.寻访冬天里的动物 21.有趣的影子游戏 22.复习 23.复习 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围绕我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学的教研质量与教研水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有效资源,强化教师业务学习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增进我校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 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 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高庄则中心小学;20xx20xx年度下学期幼儿大班科学教学计;根据教材大纲的指导,教师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爱;认识与探本学究;为了更加系统的促进大班幼儿的科学教学制定计划如下;一、本班基本情况:;我班幼儿对科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于探索;欢尝试和发现一切新鲜事物,真是兴趣盎然;有些实验不能独立完成,必须得由别人帮助,常规性的;以下计划:;二、科 xx中心小学 20xx20xx年度下学期幼儿大班科学教学计划 杨乃表 根据教材大纲的指导,教师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爱好,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奥秘的认识与探本学究。 为了更加系统的促进大班幼儿的科学教学制定计划如下: 我班幼儿对科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于探索科学的奥秘有着极高的兴趣,喜欢尝试和发现一切新鲜事物,真是兴趣盎然。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还有待建构的东西,例如有些实验不能独立完成,必须得由别人帮助,常规性的东西兴趣不高等,介与此,我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愿意用普通话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或经验。 (二)培养重点幼儿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认识。提高幼儿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使幼儿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喜欢与他人交往的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常识。 (五)知道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幼儿判断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六)学会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事物的运动变化市有规律的。 (七)培养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会合作,做好分工。 (八)培养幼儿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上述是大班科学的教学计划,我将严格按照计划对幼儿进行培养,但在具体实施的阶段如发现不足随时进行调整,以便对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教育活动相结合。 (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三)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与其他领域教育相渗透。 (五)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 (六)家园密切配合。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本学期撰写3篇实录与案例分析。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科学教学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展好我校的科学教学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学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为我校科学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