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落实这三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语感来自积累。从历史上看,除极个别的“神童”之外,任何一位文学文化大师都是饱学之士。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法,可见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怎样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积累文字的过程中来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通过这一环节,毋需其它时间,学生就可以把该背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二)、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每天上语文课前,这个同学就领着大家念一下,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其他同学把这些记录在自己的摘记本上。当天的内容当天记,并且把他读熟,甚至会背。这个活动全班参与,不仅练了字,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还可以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篇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要把记忆背诵佳作名篇、典范文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名篇佳作、典范文章是作者思维敏捷、条理明晰的直接反映,学生通过学习,特别是记忆背诵这些文章或诗篇,可以从中学习并进而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提高语感能力。二、加强语感实践,体验语言韵味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课前说话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说说新闻,可以谈谈趣事,可以说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不要小看这“课前三分钟说话”,它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因为语文是一门外延十分宽广的学科,需要创建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学语文的广阔天地,千方百计地拓宽语文内容、形式和渠道,给学生开发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营造一块富有人文内涵的沃土。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兴趣,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观察和表达中渗透语感训练。通过说新闻,谈趣事,说笑话,读佳作等活动,让这些丰富多彩的知识来影响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加强语感培养的效果。其次,通过说话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知,因为我们要求学生说话说得清晰、准确、得体,注意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感能力。(二)重视课文朗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具体方法有:()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七年级上册的春、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教师范读前,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当然也可以放课文录音。但我觉得教师范读的效果更好,学生听得更认真,他们还会对你的朗读加以评点。评点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更准确、更细腻、更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各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师再运用一些小技艺(如朗读比赛),学生朗读热情会高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事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三、加强语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揣摩、品味语言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每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精彩语句做点评极有必要。或由学生自己选择精彩语句、语段作评点,或由老师圈定重点语句让学生思考分析,或由学生质疑提问全班一起探讨。不论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对这一点,我的做法是: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指导学生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不要孤立地去揣摩。如理解,风筝中的“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一句,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了。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一篇文章的写作是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如风筝一文中的“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深意。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的中国,正是“严冬时节”,一片肃杀,封建思想有形无形的摧残着人,结合这点,就容易理解这一句了。3、结合修辞方法,分析句子含义。如理解风筝中“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扼杀游戏,就是扼杀天性。4、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又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二)挖掘作品人文内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摘自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如何重视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语文教师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言,挖掘文章蕴涵的有教育意义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具体方法有:1、联系法。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谈谈学了文章后的感受。如学斑羚飞渡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后,可让学生畅谈自己学了本文后的收获。从“草率、鲁莽、不自量力”的老斑羚身上,从坚定、果敢、从容的镰刀头羊身上,从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毅然决定牺牲自己的老斑羚身上,从自觉、从容、无畏的中壮年斑羚身上,从年轻斑羚身上,从猎人身上学生都能悟得许多道理。2、设置情境法。即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的一种方法。同样以斑羚飞渡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就是这群斑羚中的一员(老年斑羚、中壮年斑羚、年轻斑羚任选其一)你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当时悲壮的场面,体会斑羚牺牲精神的可贵。3、类比法。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像斑羚一样-同样具有牺牲精神的人物的表现及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感人的画面,如利用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走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官兵们,奋战在SARS最前线的医生护士们用他们的奉献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4、对比法。教师可以引导把现实生活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仍以斑羚飞渡为例:温顺的斑羚可以为保护物种从容走向死亡,而制造了千千万万劳动工具的人类呢,在动物面前就不感到惭愧吗?斑羚们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像我们人类用以交流的发达语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