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化与融合一一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 考未来设计的趋势未来中国的设计将走向何处,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这是每一个设计者乃至社会大众都迫切想要找出答案的问 题。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随 社会不断的现代化,文化也在现代性方向转变。“设计”, 虽然是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行为和意识,但严格的设 计,应当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概念。自从设计师这一职业的出 现,自觉的设计的行为就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中一个强大的推 动力。同时,今天的设计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设计 问题。从广义的角度说,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创造问题。 要看清今日的设计,必须深刻洞察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包 括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国家文化政策、人民 的审美修养、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思考未来的设 计趋势,若能站在文化的发展趋势之基础上,这样去思考问 题的实质,才会看得更清,看得更远。虽然我们对文化的认 识能力非常有限,但设计者应当做出这样的尝试。分化改革开放的确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浑然不分的总体性 或中心化社会,所有制、社会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所 有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严格的一元性和政治性,政治、经济、 文化局度强制地整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权力话语的控制和投 射。经济体制上的国有化和计划性,消解着任何独立运作的 可能性,经济是政治的附庸。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组织体系, 使全体社会成员都隶属于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之中,个体的 行为和独立性被抑制了。文化的一元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 垄断性,在不存在任何其他异质文化成分的环境中,它具有 唯一合法化的地位。观念、审美趣味的一元化,都是政治系 统的必然延伸。在文化大革命反对封、资、修的“革命” 口 号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状态深受影响。与他人 绝对一致的外表和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是保持无产阶级艰 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本色,“求同避异”是普遍的文化心理定 势。唯恐由于一些微小的差异而被人视为异端。除了三餐一 宿最基本的需要外,中国人没有欢乐,没有消遣。在那样的 生产导向的时代,消费视生产计划、配给计划的马首是瞻, 能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已是不易,更勿需谈设计关注消费者 需求了。因此中国的设计在那样的封闭的环境中是没有生存 空间的。7 0年代末,8 0年代初,改革开放迈开了脚步,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多种所有制开始并存,行政包办一切 的中心化体制逐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统一的计 划让位于平等自由的市场供求和竞争。经济的长足发展不仅 使物质生产迅速复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更对社会的 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虽的影响。中国开始了从一元向多 元的分化。平均主义走向分化差别,从官本位走向市场化, 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中国社会已经从高整合低分化的 社会转向一个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按照一些社会学家 的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 传统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而从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 彼此分化,各个社会子系统开始具有并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相 对自律性。韦伯和哈贝马斯都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原 先整合在一起的不同领域的逐渐分离的过程。改革开放后的 政治-经济的分化,也迅速导致了其他各方面的分化的连锁 反应,文化的分化当然也是其重要影响结果。经济的自律和 分化导致了观念的极大转变,市场经济促成了市场化的大众 文化的出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普遍的商品经济关系的建 立是“人的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满足人的“多方面 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平等 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型是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经济根 源,它使消费者由传统的被动的消费变成主动选择的消费; 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费变成普通居民广泛参与 的消费;使计划经济大群化、统一性的消费变成直接与个体 兴趣、爱好有关的消费。由于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自 主的选择、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意识越来越强。今天,穿 什么样的服装、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完全取决于自身,没 有哪一种是强加给消费者的。从企业的市场战略角度而言, 就是市场的不断细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定位至关重要, 消费群体的分化越来越细,开发适合目标群体的产品、服务 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融合分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现象, 但在历史进入新世纪,国际背景、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日渐复 杂之时再认真地审视文化发展,我们会发现,在分化发生的 同时,还潜在的存在着一个消解、融合的过程。这同样对设 计的探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认真思考。信息资讯正在 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WTO的加入使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的资金、科技、贸易的大潮,也使文化的交融日趋复杂, 中国本土文化在不断的吸收异质文化的能虽,消解传统的文 化所确定的各种边界。这种融合现象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种形 态:1、地域界限的模糊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传统社会的特征在于一种“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时间和空间的地域性密切联系 在一起,因此使得文化的地域界限十分牢固,而且彼此有别近20年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入地域 文化的经营和传播,信息流通的快捷、交通运输业的日益进 步,促成了文化的游离,文化系统本身在不断的抽象化,越 来越脱离原来特定的地域限制和特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传递到以前无法触及的地区。时间被虚空化了,出现了真正 的超越不同地域特征的北京时间。这种文化的媒介化,对原 有的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破除,使文化在日益的平均化和同质 化。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原本属于特定的“本地生活”的 文化材料,它的有效性只有在文化主体在场的情况下才有 效,现在经过大众文化的改造迅速可以成为普遍使用的材 料,成为一种时尚。最典型的是那些原本带有浓郁的地方特 征的文化产品或风格。像一首民歌,经过改造可以成为流向 歌曲而广为传唱,一种民艺造型风格,也会因为某种社会时 代因素的激发而迅速化为时尚物品而充斥街头。这样,它们 也就失去了与“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主体的内在联系,成 为与这样的本地生活无关,成为那些不具有“在场有效性” 的其他主体的文化消费品。当一种起源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产 品成为人人享用的商品时,当它们变得为所有人喜欢时,它 本来具有的“地域特性”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就在以越来越迅速的速度消解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地生活 在场的有效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内是如此, 经济的开放化、 信息化,促使中国不再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发展的形态,而 是卷入了更大的“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从巴黎时装的流行 风,到好莱坞大片的上映,西方文学艺术风格潮流的渗透, 生活方式的吸收与接纳,等等,都在促使今日国人生活形态与观念的演变。国际化产品视觉语言的流行,对国际品牌的 青睐,既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新的契机,也是压力与动 力。2、雅俗界限的消融在传统文化中,雅俗之间的分野是明显无疑的,贵族文 化和民间文化作为一个雅俗文化的二元结构,即对立乂和谐 地构成了社会整体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大众主体性、参 与创造生活意识的觉醒,再加上物质条件日渐充裕所提供的 手段上的辅助推动,大众文化发展得极为迅猛,艺术与非艺 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 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 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 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 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 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 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 享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 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 易于接受的东西。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 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来中国 结、唐装的盛行,从高档的手工艺术品到低档廉价物品,满 足着各种消费层次、审美层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 盛行也是一个例证,陶艺从神秘的艺术殿堂里走出来,让每 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艺术的感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如 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艺术生活化的体验。大众文化 的这种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数人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大众 可以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通过吸收雅文化的特质,并对其 加以改造和变形,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实现大众自身的 创造生活的愿望。3、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消融在传统文化中,艺术是虚构的文化形态,虽然总是以某 种方式和日常现实联系在一起,但从根本上说,逻辑上和观 念上的界限实际上是存在的。但这种虚幻和现实的界线在信 息社会的发展中受着技术的强烈冲击,进而在人们的生活行 为和观念中被模糊了。其中之一方面就是电子传媒的普及引 起视觉文化在生活体验中地位的上升。大众传媒如今日已普 及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影等模拟和再现真实之物 迅速而逼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看到“真实”的场 景,了解同步发生的现场直播的动态。影像性的视觉文化在 当代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不断地消解着传统文化 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特征,话语文化日益让位与直观快捷的视 觉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网络的冲击,也许当初万维网在美国 军事部门研制成功之时,他们根本没有料想到网络的普及速 度之惊人与对世界冲击之大。网络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 递,这个数字化的世界更使人们真实地体会并实现了生活的 虚拟化。网上教学,可以在家中参加虚拟课堂的授课,和虚 拟的教师对话;网上购物,可以尽情浏览、比较各大购物中 心的商品,并点击以确认购买;网上交友,你面对的人可以 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声音,一切都存在于双方的现象中, 个人也可以以虚构的身份参加虚拟社会的活动而不许顾虑 会被察觉。今天的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已经因为网络的 介入而有了巨大的变化。当代文化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模糊的 一个重要转变在于,文化生产可以预先设定某中逻辑或模 型,进而依照这些虚幻的逻辑来模拟。这就是法国学者鲍德 里亚所说的“地图在先地域在后”的游戏规则的出现。可以 依照现实的需要而将问题借助于虚拟的形式解决。例如时装 界数码模特的出现,可以取代真人模特儿现场表演,就是一 场惊人的革命。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虚拟现实的运用,不仅 可以使顾客看到虚拟现实的物体实态,甚至可以让人去触 摸、感受到它。这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深刻的,其直接后 果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现实”的出现,它取代了我们所熟 悉的日常现实,转而成为我们理解现实的主要途径。4、文化中年龄界线的消失在一直以来的人们的认识中,年龄通常是一个导致文化 产品类型和边界存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龄在文化上有不 同的伦理的、心智的和审美的差异,这是传统的文化的年龄 界线。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各有不同的文化形 态。但是近年来传播媒介的发达、异域文化的交融、外来文 化的影响等等,越来越使似乎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年龄上的界 线也模糊起来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开放 型,像书籍、杂志、画报等印刷媒介,电影、录像、电视、 网络等电子媒介。虽然节目在内容形式上有面向不同受众群 体的定位,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是面向所有群体的。事实上, 在手段上做到排他性是不可能的。在开放的信息环境的影响 下,各年龄阶层的生活观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从当 前人们的生活趣味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一些过去从未出现过 的现象:一是成年人的“返童现象”,二是儿童的“早熟现 象”。成年人越发对卡通等类型的文化的固恋,甚至在大学 生中卡通片、卡通饰品都是很流行的东西。从弗洛伊德的人 格发展的理论看来,这种成年人的返童现象可以说是人格发 展的一种停滞甚至倒退。“固着”或“固恋”是一种心理病 症,它将会导致个人生活和行为的焦虑和不适。是否成人儿 重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